“吴先生,我歇不住啊!”士兵咬着牙,挣扎着想要站起来,却被吴明远按住。他看着远处搬运石料的民夫,听着堡垒上工匠凿石的叮当声,心里急得像着了火:我怎么能躺在这儿?兄弟们都在为守护堡垒拼命,我腿伤了,可手还能动,要是连装填箭矢这点活都干不了,还算什么军人?白帝城的弟兄们都看着呢,我绝不能当逃兵!他声音里满是急切:“你看外面,大伙儿都在修堡垒、造武器,我哪能躺着!我腿虽然伤了,但手还能动,让我去箭楼装填箭矢吧,好歹能给弓弩手搭把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力量磁石:沸腾的熔炉!(第2/2页)
吴明远无奈地叹了口气,却也被他的执着打动:“行吧,但你答应我,要是伤口疼得厉害,必须立刻停下来!”——吴明远看着士兵的背影,心里既担心又敬佩,他从药箱里拿出一包止痛的草药,快步追上去递给他:“把这个带上,疼的时候嚼一点,能缓解些。”士兵立刻露出笑容,拄着旁边的木棍,一瘸一拐地朝着箭楼走去。每走一步,腿部的伤口都传来钻心的疼,但他咬着牙,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再坚持一下,到了箭楼就能帮上忙了,绝不能拖大家后腿!背影虽蹒跚,却透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
学生志愿队的少年们,大多只有十六七岁,脸上还带着未脱的稚气,却已褪去了往日的娇弱。他们穿着不合身的兵服,有的裤脚卷了好几圈,有的袖子太长,只好挽到肘部,却依旧精神抖擞地穿梭在堡垒的各个角落,如同流动的血液,为堡垒注入生机与希望。
“快!这是指挥塔刚传来的军令,得赶紧送到西炮位!”一名叫阿强的少年,手持一张写着军令的纸条,脚步轻快地在堡垒中奔跑。他的鞋子跑掉了一只,光着脚踩在碎石地上,尖锐的石子硌得脚底生疼,但他丝毫不在意。军令如山,要是送晚了,西炮位的兄弟们可能就错过了重要指令,鞑子要是突然进攻,后果不堪设想。我得再快点,绝不能耽误事!他心里默念着,脚步又加快了几分——路过叶梦珠身边时,叶梦珠看着他光着的脚,皱了皱眉,从腰间解下一双布鞋扔给他:“穿上鞋,别把脚扎破了,后续还有很多活要干。”阿强接过布鞋,心里一暖,来不及道谢,就继续朝着西炮位跑去。
路过物资堆放处时,他看到几名少年正吃力地搬运着沉重的物资箱。“我来帮你们!”阿强立刻跑过去,放下手中的纸条,双手抓住箱子的一角,和其他少年一起用力。“一二三!起!”几人齐声喊着号子,将箱子抬了起来,朝着仓库的方向走去。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流下,浸湿了衣衫,手臂也酸得发麻,但没有一个人叫苦。阿强心里想着:这些物资都是打仗用的,多搬一箱,前线的弟兄们就多一分保障,我这点累根本不算什么,一定要坚持住!
堡垒大门处,是整个堡垒最热闹的地方。每天天不亮,就有人朝着这里赶来,到了中午,更是人山人海,形成了一道壮观的景象。打着“反正”旗号的明军队伍,穿着整齐的军装,背着武器,迈着坚定的步伐走来;穿着各异的乡勇团练,有的扛着锄头,有的拿着镰刀,有的甚至只是背着一把砍柴刀,却依旧精神抖擞;无数普通百姓扶老携幼,推着独轮车,挑着担子,背着粮袋,将自己家中仅有的粮食、药材、铁料、布匹带来,只为给抗清事业出一份力。
“终于到了!这就是磐石新垒!”一名反正明军的士兵,看着高大的堡垒,激动地说道。他之前被迫降清,每天都活在痛苦与愧疚中:我怎么就降了鞑子?家乡的父老乡亲都在遭受鞑子的迫害,我却在帮着鞑子打仗,真是该死!听闻磐石新垒抗清胜利,他毅然带着几名兄弟脱离清军,前来投奔。此刻看到堡垒上飘扬的战旗,他眼眶泛红:终于回来了,终于能重新拿起武器,为大明而战,为家乡而战,之前的愧疚终于能减轻一点了!——旁边的小文吏赵书文看着他激动的样子,心里也泛起一阵暖流,赶紧拿起笔,认真记录着他的信息:“请问您贵姓?带了多少弟兄来?”
百姓群中,一名老大娘正推着一辆独轮车,车上装满了粮食。她的头发已经花白,脸上布满了皱纹,却依旧用力地推着车。旁边的孙子担心地说:“奶奶,您慢点,别累着了!”
老大娘却笑着摇摇头:“奶奶不累!”她看着车上的粮食,心里满是不舍,却更多的是坚定:这是家里最后的存粮了,可兵娃子们要是吃不饱,怎么有力气打鞑子?鞑子要是再打来,咱们祖孙俩也活不成。把粮食捐出去,既能帮兵娃子们,也是在帮咱们自己。只要能打走鞑子,以后还能种出更多粮食!她声音虽然微弱,却透着一股坚定的信念:“这些粮食是咱们家最后的存粮了,给咱们的兵娃子们送去,他们吃饱了,才能有力气打鞑子,才能保护咱们!”——吴明远正好路过,看到老大娘吃力的样子,赶紧上前帮忙推车:“大娘,我帮您推到粮库去吧,您年纪大了,别累着。”老大娘感激地说:“谢谢你啊,小伙子,你们都是好样的!”
堡垒大门旁,临时搭起的棚子下,陈墨带着一群文吏正忙碌着。棚子外,前来投奔的人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从棚子一直延伸到远处,却依旧井然有序。陈墨穿着一身文士袍,头发有些凌乱,眼睛里布满了血丝,声音早已嘶哑,却依旧清晰有力地喊道:“下一个!姓名!籍贯!原属哪部?带了多少人?多少粮?”——他从怀里掏出一块干粮,咬了一口,快速咀嚼着,这是他今天吃的第一顿饭。虽然很饿,但他不敢耽误,还有很多人等着登记,必须尽快把大家安排好,让他们能早日投入到抗清的工作中。
一名反正明军的百户走上前,恭敬地说道:“回大人,小人姓张,名大勇,籍贯四川达州,原属明军曾英将军麾下,后来被迫降清,这次带着五十名兄弟脱离清军,前来投奔,还带来了二十石粮食,十支火铳!”
陈墨一边快速记录,一边问道:“你们之前在清军麾下,主要负责什么?可有擅长的战术?”他心里盘算着:五十名有作战经验的士兵,还有十支火铳,这可是重要的战力。他们擅长阵地战,正好可以补充到西棱角堡的防御队伍中,那里之前受损严重,正需要人手。——旁边的小文吏赵书文也在快速记录着,他抬头看了看张大勇,小声问道:“张百户,你们带来的火铳都能用吗?有没有损坏的?”张大勇回答:“都能用,就是弹药不多了,还请大人多给些弹药。”赵书文把“火铳需补充弹药”记在旁边的备注栏里,方便后续统一调配。
陈墨点点头,将记录好的册子递给旁边的文吏,说道:“先带他们去军营休整,发放补给,稍后会有人安排他们编入队伍。”张大勇感激地行了一礼,带着自己的兄弟跟着士兵去了军营,心里松了一口气:终于能为抗清出份力了,以后一定要好好表现!
棚子下,文吏们快速地记录着,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沙沙”作响,每一笔都记录着一份希望,每一页都凝聚着一股力量。陈墨虽然疲惫,却依旧精神抖擞,他看着眼前源源不断的投奔者,心里满是感慨:有这么多人支持抗清,有这么多人愿意为守护家园拼命,咱们一定能打败鞑子,光复大明!这些人都是抗清事业的希望,必须好好整合,让每一份力量都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夕阳西下,堡垒大门处的队伍渐渐变短,却依旧有人陆续赶来。陈墨看着远处赶来的人影,脸上露出了笑容——磐石新垒这座熔炉,正在将这些零散的力量,一点点凝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这股洪流,终将冲垮清军的铁蹄,守护住这片土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