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走到林凤至身边,问道:“神使,我有一事不明。图书馆中书籍万千,收纳百家之言,甚至包括一些以往被视为‘奇技淫巧’的学问,难道不怕思想纷杂,不利于大秦安定吗?”
这个问题,其实也代表了此时许多人的疑虑,包括现在在帮忙的人。他们有些人听到声音,默不作声地停下。
林凤至的目光扫过眼前堆积的书籍,缓缓道:“知识本身并无善恶,关键在于如何使用,由谁主导。大秦需要律法维持秩序,也需要农工增进财富,需要医药强健民身,甚至需要了解各方学说,才能知己知彼,有效管理。将知识汇聚于此,置于阳光之下,由朝廷监管,总比让其流散于野,被有心人利用要好。再者,”
她顿了顿,看向李昭,“民众智慧开启,明辨是非,大秦根基方能更加稳固。愚民,或许易于一时统治,却非长久之计。”
李昭若有所思。
林凤至的话,与她自幼接受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严格法家教育有所不同,但其中蕴含的“掌控”与“引导”的智慧,又与她大父李斯某些深层次的执政理念隐隐契合。她感觉仿佛触摸到了一层更深的治理逻辑。
“神使高见,受教了。”李昭真心实意地说。
与此同时,丞相府书房内。
李斯正伏案批阅着政务,眉头微锁。东巡事宜千头万绪,各地政务也需他统筹。仆从轻手轻脚地进来,低声禀报了李昭近日频繁前往隔壁神使府邸帮忙建造图书馆的事情。
李斯执笔的手顿了顿,并未抬头,只是淡淡地问:“她做得如何?”
“回丞相,小姐甚是尽心尽力,颇得神使赞许。”
李斯“嗯”了一声,挥挥手让仆从退下。
书房内重归寂静。
李斯放下笔,靠在凭几上,目光深沉。
对于孙女的行为,他并非一无所知,有些事甚至来自于他的默许和暗示。
按照世俗固有的观念,女子当娴静守内,如此抛头露面,有失体统。然而,他是李斯,一个从楚国上蔡小吏一步步走到帝国权力顶峰的务实政治家。更何况,如今世事易变,连女子也能做官了。
李斯看向书案上关于科举报名的名额。
今岁的科举,有三十五名女子报名。
这个数字不算多,甚至比不上一个考场的男人多。
但这个数字意味着从此女子有了上桌的机会。
既然大势似乎有此苗头,及早让李昭去尝试、去占据一席之地,总好过被排除在外。只要不损害李家的根本利益,不触及法家统治的底线,一些“变通”是可以接受的。
除此之外,李斯看得更深更远。
神使的地位超然,深得始皇帝信重,她所带来的种种变化,无论是技术还是制度,都在切实地增强着国力。始皇帝对此乐见其成。
始皇帝知道林凤至执意要建造一个图书馆之后也并未生气,只是着人将官方藏室的书目给林凤至送过去。如若有她想要的,便送去给她,充实她的藏书。
李昭能与神使亲近,参与其中,从家族利益角度看,并非坏事。这甚至可以看作是李家与神使之间建立一种非正式联系的渠道。林凤至虽无明确党羽,但其影响力不容小觑。朝堂之上,谁人敢不给她几分薄面?
李昭若能得其青眼,或许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