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过县令投来的橄榄枝后,县令跟打了鸡血一样,出钱出人出资源。不说目前本就火热的织布,之前林凤至还担忧过丝麻储存量不足,隔天县令就从隔壁县城拉来了几十车的丝麻,也不知和隔壁县令达成了什么交易。
林凤至心心念念的铁矿,只是稍稍在县令面前提了一嘴,他当下就答应凑备好了送几车过来给她,连要做什么都没问。
后来林凤至才知道,千灵县内没有铁矿。这可能也是千灵县内铁制农具没有大面积推广的原因。
也不知县令又从哪里给她弄来的铁。
赤粟提及的生铁极脆易折,林凤至当然知道。秦代是古代铁器发展史上的关键转型期。这个时期,铁制品已经广泛应用于军事和农业领域,但兵器仍旧以青铜为主。
原因也很简单,秦代采用竖炉冶铁,炉温也不高,加上尚未掌握炒钢、灌钢等高效脱碳工艺。铁的含碳量高,就导致产出的铁硬度高但是极脆。
林凤至环视四周,看见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
她心下失笑,还是解释一二:“以生铁为原料,加热至半熔融状态,而后持续搅拌,最后得到的铁韧性高于现今制法制成的铁。当然,这需要另外做高炉和鼓风的设备,非一日之功。”
现今冶炼钢铁的技术无法解决硬度与韧性之间的矛盾,生铁硬而脆,熟铁韧而软,优质钢铁产量极低。
林凤至说的,是西汉时期的炒钢法。炒钢法是在地面上挖出缶状炉缸,内层涂以耐火泥,上置顶盖,做成炒钢炉。冶炼时,将生铁料烧成熔融或半熔融状态,鼓风吹炼并加搅拌,使成为熟铁,或在有控制地脱碳的条件下成为低中碳钢以至高碳钢。流传至今的传统炼钢工艺仍沿用了这种方法。因为它以生铁为原料,价廉易得,生产率高,有极大的优越性。*
在炒钢法的基础之上,又催生了更加先进的复合工艺——百炼钢和灌钢法,进一步地提高了钢材的质量。
只是,单单做高炉需要考虑的东西就很多,炉高、炉腹直径、炉身倾斜角度等等都需要测算。
“我曾做过高炉,也曾冶炼过铁器。钜子说,那水力磨盘是你做出来的。”赤粟再度开口,他的脸上充满了怀疑:“生铁、熟铁都做过,你说的方法我也尝试过,冶炼出来的铁反而更脆了。”
林凤至为之侧目,没有因为对方的质疑而生气,新的技术走到台前有质疑声是很正常的。她只是心平气和地说道:“成与不成,日后自有分晓。既然你有相关的经验,前期高炉的准备、炼制就由你来负责。可好?只是,你必须按照我给你的图样去做。”
林凤至觉得赤粟肯定是用类似炒钢法的方式做过钢铁,可能因为炉温、耐火材料、送风系统无法突破才导致的失败。
赤粟不再说话,专心地看着林凤至提笔在绢帛上画出的高炉形状,并默默在心中对比。
高炉的长、宽、高比他使用过的都更大些,原本直筒形状的炉身被她改成微微倾斜的锥形。
她还将每个部分烧制要点写在一旁。
防潮层铺设石灰与黏土,炉基分层夯筑,顶部嵌入石板抗高温......至于炉体的砌筑,林凤至很用力地画了一个表示重点的五角星。
加入研磨的陶片粉。
赤粟心中疑惑,见林凤至没有因为他的质疑生气,大着胆子问道:“为什么要掺入陶粉呢?”
“提高耐火度。”
除此之外,林凤至预留了四个陶风嘴,预备着水排做出来了就放到这儿送风。
林凤至偶然抬眼一看,围坐在书案前的墨家弟子无不透着对科学知识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