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率领百官,从咸阳出发,一路向东。即为巡视,也为威慑、安抚六国臣民,宣扬大秦的功德、稳定统治。这一路途径峄山,又至泰山进行封禅。
泰山封禅,闹得并不是很愉快。秦始皇自忖要给齐鲁儒生一个进入大秦体系的机会,也为了宣扬大秦威严,要效仿前人登临泰山,进行封禅。封禅,是上古帝王受命于天的仪式。秦始皇作为开天辟地的第一个皇帝,来到齐鲁大地当然也要封禅。
但封禅的仪式早已失传,齐鲁儒生又各自争辩,他们又拿不出一个令秦始皇满意的答案。秦始皇遂自创了一个仪式祭祀天地,封禅途中,又遇风雨。齐鲁儒生讥讽秦始皇“德不配天”,嬴政不悦,自然驱逐这些儒生。*
封禅后,嬴政号令文武百官加强了东方郡县的管理。
那些儒生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的已经不重要了,秦始皇威慑六国余孽和宣扬大秦国威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近日来到琅琊,也许是从未见过大海的波澜壮阔与幽深险阻,也许是怀揣着某种隐秘的、向往神明的心思,他在琅琊停留了。
嬴政已经四十岁了,他越来越感觉到自己体力、精力的流失。他习惯性地想要掌握一切,却不像年轻时那般年富力强。他开始力不从心了。
他的阿父不到四十就死了,他的大父五十四岁死了。他的曾大父昭襄王虽然长寿,可天命谁又能知晓呢?
即便是坐拥天下的皇帝,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也同普天之下的每一个寻常百姓一样畏惧。越是拥有权势的人,面对死亡越是畏惧。
秦始皇如此,此后许许多多的君主也不能免俗。
嬴政想要长生的心思并不掩盖,也无需掩盖。自古以来,手握权力富贵的人谁不想长生?燕昭王、齐宣王、齐威王,不都追求长生和神仙方士吗?去年,他就已经开始接触神仙方术的思想。
他手中握有天下至高无上的权力,无数人会为了他的青睐、为了他能赋予的权力而前赴后继。他才在琅琊停留没有多久,手下人投其所好献上了一位名为徐福的方士。
嬴政有点兴趣,听说那徐福似有仙缘,在茫茫大海中驾一小舟也能返航。他还自称自己见到了海上的神仙,海上天边那如梦似幻的蜃楼便是乘入海上仙山的工具。他在海上往返多次,若不是神明垂怜,又怎么会得知海中有三座神山,甚至连神山的名字都牢牢记住。
始皇在海边居住几日,也曾乘船在无尽的大海上航行,尽管并没有多远,他也被大海的浩瀚和广阔所震撼。尤其是夜晚的海洋,无边无际的黑暗笼罩下恐惧滋生。徐福在海中来去自如,还不算是有仙缘吗?
听闻此人研究阴阳五行,还擅长医术,不知同夏无且谁更胜一筹。
出行在外,嬴政当然让医者同行。
嬴政近来想在琅琊建个琅琊台观望大海,又觉得琅琊是个风水宝地,他着丞相王绾协同治粟内史调三万户徙琅琊。这些迁来的黔首,将免除赋税十二年。琅琊东南有一山名郎山,琅琊台就预备修在那儿。*
想到此处,嬴政内心昂然,畅想琅琊台建好后自己日夜观海,手下却诚实地批阅奏折,他在竹简上挥墨写下一道道政令,心下感慨一番毛笔的好用,不愧是他的心腹大臣蒙恬献上的好物。
他一日要批阅一百二十斤的竹简,此次东巡也不例外。出巡在外,他也要掌握天下的大小事,所谓“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正是如此。
赵高悄无声息地上前,更换掉始皇手中的竹简,将批阅完的竹简放到铁权称重。他盯着上面的数字,毕恭毕敬地道:“陛下,今日您已批阅一石奏章公文,可否要歇息?”
烛火噼啪作响,有宫女上前,拿起烛剪,拨弄油灯中的烛芯,让灯火越发明亮。宫女悄无声息退下,低头顿首站在墙边,犹如一道影子,察言观色,随时等待上位者的吩咐。
嬴政快速地阅览一遍文书上的内容,心中有了成算,下笔就更快。听见赵高的问话,他无可无不可。
赵高侍候始皇多年,体察上意是他在众多竞争者中杀出青云路的秘诀之一。他向后使了个眼色,立时就有宫人上前,侍女跪坐下给嬴政按肩捶腿缓解疲劳,其余人等安静又有秩序地撤下奏折文书案台。
赵高见始皇眉目舒展,上前说道:“陛下,今日下边儿献上一条大鱼,滋味鲜美。膳房将其做成了鱼脍,陛下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