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昊同志,您母亲怎么样了?“放射科的老医生关心地问道。
“还行,在吃药。“郑昊回答,“等X光机修好了,一定要给她拍个片子看看。“
“放心,到时候我亲自给她检查。“老医生拍了拍郑昊的肩膀,“您这个儿子真是孝顺啊。“
回到村里,已经是下午了。郑昊发现家里来了客人——是知青点的赵顺和张国强。
“昊哥回来了!“赵顺看到郑昊,立刻站起来,“听说您要修县医院的X光机?“
“是啊,正在想办法。“郑昊说道。
“太厉害了!“张国强佩服地说,“连医疗设备都能修,您这技术真是没得说。“
“主要是原理差不多,“郑昊无奈的说,“不过还需要北京那边帮忙找器件。“
晚饭时间,李秀花的精神状态看起来不错,咳嗽也比昨天少了。这让全家人都松了一口气。
“妈,您感觉怎么样?“郑昊关心地问道。
“好多了,那个王主任开的药挺管用的。“李秀花笑着说,“昊子,您别太担心,妈没事的。“
“是啊,老四,“大哥郑建国也劝道,“妈身体一直很结实,不会有大问题的。“
郑昊点点头,没有给大哥压力。他知道,只有等X光机修好,拍了片子,才能真正确定母亲的病情。
晚饭后,郑昊拿出笔在纸上写写画画,在煤油灯下仔细研读。
“昊儿在写什么呢?“父亲郑大山走过来问道。
“一些技术资料,为修X光机做准备。“郑昊回答。
郑大山看了看那些密密麻麻的电路图和公式,摇了摇头:“您们这些搞技术的,脑子就是好用。这些东西我看着就头疼。“
“爸,其实都是有规律的,“郑昊解释道,“就像打仗一样,看起来复杂,其实都有章法可循。“
“那倒是,“郑大山若有所思地说,“不管做什么事,都得用心琢磨,找到门道。“
父子俩聊了一会儿,郑大山就去休息了。郑昊继续在灯下看书,直到深夜才睡下。
接下来的几天,郑昊一边照顾母亲,一边继续研究技术资料。他还帮村里解决了几个小问题:修好了大队的广播喇叭,改进了一台粉碎机的传动装置,调试了几台缝纫机。
村民们都知道郑昊在帮县医院修设备,对他更加敬佩。
“昊子真是有出息,连医院的洋机器都能修!“
“那是,昊子在北京学的技术,肯定了不得!“
“听说那机器坏了,好多病人都没法检查,昊子这是在做大好事啊!“
12月28日,距离寄信已经过去五天了。按照邮局工作人员的说法,信件应该已经到达北京了。郑昊开始期待着北京同事们的回信。
这天晚上,他又一次检查了母亲的情况。李秀花的咳嗽确实减轻了不少,但郑昊还是不敢掉以轻心。
“妈,您这几天感觉怎么样?“
“好多了,昊子。“李秀花摸了摸儿子的头,“妈知道您担心,但真的没事。您看,咳嗽都快好了。“
“那就好,不过还是要继续吃药,等X光机修好了再检查一次。“
“好,都听您的。“李秀花温和地说,“昊子,妈为您骄傲。您不仅自己有出息,还能帮助这么多人。“
听到母亲的话,郑昊心中既温暖又沉重。他暗下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尽快修好X光机,不仅为了母亲,也为了所有需要帮助的人。
除夕越来越近了,整个村子都开始准备过年。但在郑昊心中,最重要的还是那封来自北京的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