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第82章年轻的女纪委书记(第1/2页)
沈辰林是中间派,互不得罪,也是给徐有为和艾昆台阶下。
会议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艾昆和张笑天交换了一个眼神。
他们意识到,如果坚持否决丁一一,徐有为和林雪很可能也会坚决否决袁瑾,甚至影响到他们提出的其他人选。
总体而言,这次他们建议调整或提拔的干部多于徐有为建议的。
如果就按这个名单来,他们是占据优势的。
毕竟徐有为来龙城时间短,就是想提拔,也没有可以信赖的人。
硬碰硬的结果,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张笑天发话了:“现在提倡打破论资排辈,就是要给年轻干部压担子。
自古英雄出少年,战国时期的甘罗,十二岁就出使赵国,凭智谋为秦国夺得十几座城池,被秦王封为上卿,相当于后世的宰相。
这孩子没有因为年纪小就被轻视,反而靠真本事扛起了国家重任,可见年轻从不是能力的枷锁,反而可能是敢闯敢试的优势。
我同意辰林部长的意见,其他人选,我也没有意见,可以先酝酿着,提交常委会讨论?”
艾昆就坡下驴:“是啊,我们用干部,说到底看的是能不能干事,不是熬了多少年资历。
丁一一和袁瑾两位同志,虽然年轻,但都很优秀,就按辰林部长的意见办。”
徐有为见主要目标已经达到,便顺水推舟:“我同意大家的意见。
干部任用是大事,既要敢于打破常规,也要稳慎推进。
那就将这个方案提交常委会审议。”
林雪自然没有异议。
这场看似激烈的人事博弈,最终以各退一步、互相妥协的方式暂告一段落。
这次五人小组会议,没有绝对的赢家,却也没有真正的输家,它更像是一场基于实力对比的精准权力“分账”。
徐有为成功地将丁一一和朗文平安插进纪委班子,巩固了对纪检阵地的领导;
艾昆则让袁瑾实际掌控了财政局,保住了钱袋子。
每一次人事提拔,都是斗争和妥协的产物。
这背后,是权力的均衡,是利益的交换,更是对未来局势的深远布局。
一种新的平衡,在双方的试探与较量中初步形成。
……
徐有为让吴志远陪同去趟省扫黑办设在市武警支队营地的临时指挥部。
张万林已死,但专案组没走。
快出门时,徐有为又让吴志远叫上朗文平。
现在开车的司机是胡大海,正是朗文平推荐的。
朗文平还没有正式获得任命,仍是秘书一科科长,但不出意外,不久将升任市纪委副书记。
徐有为在车上说:“文平,这次带你去专案组指挥部,是想让你提前熟悉一下情况。
虽然你的正式任命还没下来,但纪委的工作特殊,尤其是涉及张万林这样的大案要案,时间不等人。你要尽快进入角色。”
朗文平感激地点头:“谢谢徐书记信任!我一定抓紧学习,尽快适应新岗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