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八十八、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第1/2页)
“报告,“问乡”计划二阶段顺利完成,前线指挥团队和应急小组已经顺利抵达,并且开始按照预案进行工作。”
随着计划进展汇总到燧人指挥中心,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老郑还好吧?就他那把老骨头,非要去当前线指挥,挡都挡不住。”丁参谋长快步走到前来汇报消息的秦野身旁。
“新的太空电梯,那么快的速度,没把他那身老骨头给颠散喽。”
“没事,郑将军一切安好,他还专门发来了消息,说是放心,一切有他。”秦野笑着回答。
“这个老郑啊,事情交给他我确实放心,可是他那把老骨头我真的担心啊。”
“这老小子,当年开战斗机就敢玩命,现在上了天更是拦不住了。”丁参谋长笑骂一句,眼底却藏着深深的担忧。
他转向秦野,“地面部队的部署情况如何?”
“各战区已进入最高战备状态,”秦野立刻调出战略地图,“长河工程三期新增的净化闸口全部启用,沿海防线新埋设了了三百个“螺旋”阵地。”
“此外,一线部队已经完成了“愚公”全覆式外骨骼的换装,战斗力猛增。”
“通知下去,加紧准备。”
“根据目前的推测结果,异族最多还有三个月的时间就要发动新的攻势,之前一定要完成全部准备。”
“是。”
等到秦野转身出门去,丁参谋长这才又将目光注视到另一个方向,那是归墟基地所在的位置。
“该准备的我们都准备了,放心吧。”
“希望你那边也能顺利,云枢。”
——
归墟基地。
遗迹三层的特殊仪器已经被东国的研究人员从各个方面研究了个透,可是基本没有任何突破性的进展。
虽说那个设备一直处于充能状态,可是即便是早已经停止了与蓝星的联络,能量补充效率也并没有明显的提升。
就仿佛与蓝星的连接一直处于联通状态一样。
研究人员想尽了一切办法,想要搞清楚这台设备的运转原理和底层控制方法。
可是,即便是现在的归墟基地有着大量的专家和各种设备,却也没有任何进展。
甚至可以说除了前面误打误撞弄出来了与蓝星的通讯连接方法以外,其它不比李云枢他们上一次要强到哪里去。
与蓝星的传送门还需要一年多的时间才能打开,持续时间也还是只能维持六十分钟。
这一切甚至让基地的研究人员产生了极大的挫败感和无力感,似乎只要是有人发现了这台设备,它都会按照预先的设定进行运转,他们的干涉和控制都仿佛不存在一样。
那台设备代表的科技水平实在是太高了,高到人类凭借现有的技术和认知根本无法理解的程度。
整个设备就仿佛是一个单一实体,没有任何有构造的迹象,里里外外完全一样,既看不出来什么地方在运转,也不知道运转的原理。
只有球体旁边的一个六边形界面上,显示着一个特殊的进度条。
而看到那个进度条的每一个人,都会在心底感受到这就是传送门开启的倒计时,以及,传送门开启的位置。
这一点,和李云枢他们上一次一模一样。
而在旁边有一个小小的进度条,此时还是一个虚影。
每一个看到它的人也会自动明白,那就是传送门的开启标志。
等它变得彻底凝实起来,也就代表着传送门的开启,同时也会进入最后的六十分钟倒计时。
这些标志怎么出现的,怎么去控制,根本没有人知道。
由于不能将那台设备拆解开来,也不能破坏周围的构造,归墟基地的研究团队实在是没有办法。
用基地研究主管昌院士的说法,那就是他们就仿佛一群原始人想要凭借手里的石头来搞懂面前的纳米芯片的构造,根本无从下手。
研究一直处于没有任何进展的状态,直到有一位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构想。
“既然当时的通讯系统是由于我们这些特殊的穿越者才得以激活的,那么如果一位最为特殊的穿越者接触到这个设备,会不会带来一些更加特殊的变化?”
这个大胆而危险的设想,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迅速传遍了归墟基地,最后汇集在一起,沿着绝密通讯线路,直达燧人指挥中心。
“胡闹!”
丁参谋长看到由归墟基地昌院士亲自签发的《关于启用特殊个体进行遗迹设备深度交互测试的申请报告》时,几乎是拍案而起。
他额角青筋跳动,对着通讯屏那端的昌院士厉声道:
“老昌,你也是老同志了,怎么能提出这种毫无安全保障的方案?!”
“云枢是什么人?他是我们东国战略决策的核心之一,让他去接触那个我们完全无法理解、后果根本无法预测的设备?万一出了事,谁负得起这个责任?”
通讯画面中的昌院士面色憔悴,眼窝深陷,显然已被研究困境折磨许久。
他苦涩地辩解:“老丁,我明白你的顾虑,但凡有一丝其他可能,我绝不会提出这个建议。”
“可是......我们已经穷尽了所有常规乃至非常规的手段。”
“那台设备,它根本就不是我们这个时代能理解的东西,它就是一块铁疙瘩,油盐不进。”
他深吸一口气,声音带着近乎绝望的疲惫:“我们就像围着保险箱的蚂蚁,明明知道里面可能有救命的钥匙,却连一条缝隙都找不到。”
“而李云枢总指挥,他是目前唯一一个曾与这台设备产生过“非正常”交互的个体,他是我们唯一可能找到的“钥匙孔”。”
“那也不行!”丁参谋长斩钉截铁。
“钥匙孔后面可能是宝藏,更可能是足以吞噬一切的陷阱,我们不能拿云枢去赌。”
几乎在同一时间,中枢的专线通讯也接了进来:“昌院士,丁参谋长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
“李云枢同志的安全是第一位,这个方案,风险不可控,不予批准。”
“研究要继续,但必须寻找其他途径。”
指挥中心内的其他人也纷纷表态,一致反对。
在前线局势日益紧张的当下,李云枢作为顶尖的战略家和经验最为丰富的人,其智慧和经验是不可或缺的,绝不能冒险。
然而,李云枢本人却有另外的想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三百八十八、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