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1979黄金时代 > 第1302章 没找准定位

第1302章 没找准定位(1 / 2)

亚运会结束之后,亚运村的公寓便开始销售。

起初4000多人民币一平,刘焕因为唱歌有功,被特批以内部价1200元买了一套。后来房价上涨,一平卖到了小两万,亚运村也成了京城早期著名的富人区。

...

北太平庄的风,吹得窗框咯吱作响。李东升坐在那间不足十平米的老屋里,手里的牛皮纸袋像一块烧红的铁,烫得他掌心发麻。屋外是斑驳的墙皮和晾晒的衣物,一只花猫蜷在楼梯口打盹,仿佛整个世界都沉入了旧日的静默。可他的脑子里却炸开了雷。

“组织信任危机?”他喃喃自语,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老人没再说话,只是缓缓倒了一杯茶,茶叶浮在水面,像沉不下去的心事。他眼神浑浊,却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清醒:“当年我们审查片子,不是怕它不好,是怕它太真。真到让人坐不住,真到会让一些人睡不着觉。”

李东升猛地抬头:“那为什么现在能播?”

老人笑了笑,眼角的皱纹堆叠成沟壑:“因为时代变了。你们这批人,敢把火点起来,也敢站在风口上扛风。可你要记住??火能照亮黑暗,也能引来野兽。”

李东升沉默良久,终于将那份审片意见书小心收进公文包。临走前,他掏出两百块钱放在桌上。老人没拦,也没谢,只说了一句:“别让余则成变成符号,他是人,有血有肉,会疼会怕。这才是这部剧活着的理由。”

回到梅地亚中心的办公室已是深夜。窗外北京城灯火通明,长安街上的车流如星河奔涌。他打开台灯,把文件摊在桌上,一遍遍翻看那张泛黄的意见书。每一个字都像钉子,敲进他记忆深处。他曾以为《潜伏》的成功,是营销的胜利、资本的博弈、舆论的操控;可此刻他才明白,这更是一场与时间的对赌??他们不仅在对抗审查的惯性,还在挑战一个民族对“英雄”的固有想象。

第二天清晨,陈奇准时出现在他办公室门口,手里拎着一袋热腾腾的包子和两杯豆浆。

“查到了?”他问,语气平静得像早已预料一切。

李东升点头,把文件推过去。陈奇看完,嘴角微扬,却没有意外之色。

“果然。”他咬了一口包子,“我就知道,这种级别的剧本,不可能凭空消失十年。八三年那会儿,思想还没松动,一部剧敢写地下党员怀疑信仰、挣扎于身份认同,简直是往枪口上撞。”

“可我们现在放出来了。”李东升盯着他,“而且火了。”

“火了,是因为观众需要这样的真实。”陈奇放下豆浆,目光锐利,“但也要小心,火得太旺,容易烧到自己。中宣部那边已经打了招呼,地方台重播次数被压下来了,央视也开始安排专家写‘引导性评论’,说是防止‘过度解读’。”

李东升冷笑:“什么叫过度解读?观众看得懂什么是忠诚,什么是牺牲。他们不需要被教怎么感动。”

“问题是,上面怕的不是感动,而是共鸣。”陈奇低声说,“当千万人同时为同一个角色流泪时,那种力量,比任何口号都可怕。它可以凝聚人心,也可以动摇根基。”

两人陷入沉默。窗外阳光斜照进来,落在桌角那本《潜伏》剧本上,封面上余则成的身影被光影切割成黑白两半。

就在这时,电话铃响了。

来电的是史宇柱。

“东升,秦池出事了。”他的声音紧绷,“他们刚开完董事会,决定退出《实话实说》冠名合作,理由是‘品牌调性不符’。实际上,是有人递了条子,说他们借节目搞‘自由化倾向’。”

李东升心头一震:“谁递的?”

“不清楚,但风向变了。”史宇柱顿了顿,“还有,生命动力那个赵老板,昨天被税务突击检查,账目全封了。听说他前阵子在《北京人在纽约》发布会上说了句‘出国不如创业’,触了某些人的霉头。”

空气仿佛凝固了。

陈奇接过电话,听完后淡淡道:“看来,有人开始收网了。”

挂掉电话,他点燃一支烟,缓缓吐出一口:“不怕风暴来,就怕风暴无声。这些人不动声色地剪翅膀,比公开打压更狠。但我们不能退。”

“那怎么办?”李东升问。

“反守为攻。”陈奇眼神冷峻,“既然他们怕共鸣,我们就制造更大的共鸣。你记得我说过的三步走吗?现在要加第四步??把《潜伏》从一部剧,变成一场全民记忆工程。”

李东升皱眉:“具体怎么做?”

“办展览。”陈奇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办一场‘中国谍战历史与文艺再现’主题展。展出《潜伏》道具、手稿、拍摄花絮,同时穿插真实地下工作者的事迹资料。我们可以请几位老同志站台,哪怕不出面,只要名字挂上去,就是护身符。”

“可审批……”

“交给东方集团公关部去磨。”陈奇打断,“同时,联合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发起‘红色叙事创新论坛’,邀请学者讨论‘新时代如何讲好革命故事’。把话题拔高,让它变成学术命题,而不是商业炒作。”

李东升渐渐明白了。

这不是对抗,是升维。

用文化包装商业,用学术掩盖锋芒,用集体记忆稀释敏感。就像一把软刀子,悄无声息地撬开禁锢的门缝。

一个月后,展览如期开幕。

开幕式那天,来了不少人。有退休的老干部,有党史研究专家,有媒体记者,甚至还有两位戴着墨镜的神秘人物??据说是国安系统的代表。展厅中央,陈列着余则成穿过的灰色长衫、用过的怀表、写给左蓝未寄出的信。玻璃柜里,剧本原稿静静躺着,一页页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像是岁月刻下的年轮。

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那幅巨幅照片:一群年轻人围坐在大学礼堂里观看《潜伏》片段,神情专注,眼中带光。下面写着一行字:“我们为什么爱余则成?因为他不是神,而是我们心中那个不敢说出真相的自己。”

新华社记者拍下了这一幕。

三天后,《人民日报》刊发评论员文章:《从〈潜伏〉看主旋律创作的新可能》,文中肯定该剧“以人性深度拓展了革命叙事的边界”,并呼吁“鼓励更多有胆识、有温度的作品涌现”。

舆论瞬间逆转。

原本暗中施压的部门开始保持沉默。央视不仅恢复了重播计划,还主动提出制作《潜伏》幕后纪录片,在《东方时空》特别播出。连带着,《李东升》也获得了新一轮关注,那家药厂趁势推出限量版礼盒,销量翻了三倍。

然而,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某天傍晚,李东升接到一个陌生电话。

对方声音低沉:“李先生,如果你想知道《潜伏》原始剧本到底删了多少,今晚八点,西直门桥下见。”

他犹豫片刻,还是去了。

夜色中,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停在桥墩旁,车上盖着油布。那人戴着帽子,口罩遮脸,只露出一双疲惫的眼睛。

“你是谁?”李东升问。

“我参与过83年那次审片。”男人低声说,“当时有整整三集被剪掉,涉及余则成被捕后遭受刑讯、一度产生叛变念头的情节。还有他对上级的质疑:‘如果组织明知危险却不提醒,那我们究竟是战士,还是棋子?’”

李东升呼吸一滞。

“这些内容,后来全删了。导演想保留,被叫去谈话。三个月后,项目冻结。”

最新小说: 我还真是幻觉? 年方八岁,被仓促拉出登基称帝! 庶子凶猛 听懂毛茸茸说话,我在末日囤货忙 末世搜打撤:我变成了避难所 从婴儿开始入道 亮剑:从成为楚云飞开始崛起 重生华娱,95小花养成日记 体制内闪婚,陆队你媳妇又孕吐了 社畜?呸,姐现在是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