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血小说和穿越故事里,主角常常在山村、商队、码头或者江湖里凑出几十个“忠心耿耿”的兄弟,然后发点兵器、操点战阵,摇身一变就成了一支“私人军队”。接着打土豪、占山头、反暴政,好像成军打仗就是“招人发饷”这么简单。
但现实呢?古代养兵,不是发碗饭、给口刀就能算数的事。打仗不是一时激情,是持久系统的消耗,钱、粮、武器、军纪、训练一样都不能少。
你拉几十号人就敢说是军队,那官府拉上千名官军压过来,你怎么抗?没粮、没制式兵装、没后勤、没医护,别说打仗,连活都活不下去。真要组私兵闹革命,最大的问题不是“会不会打仗”,而是“养得起养不起”。
一支私兵每天要烧掉多少钱粮?
先来算一笔账。假设你招了五十人马当“家丁”或“私兵”,每人每天饭食按照最低标准,一个人一天要吃一斤米和三两肉,加上蔬菜、柴火、调料等,成本按一人一日五文钱算,五十人就是二百五十文。
再加上住宿、衣物补贴、武器消耗、马匹饲料、刀枪维护、偶尔的酒水奖励、巡逻赏钱、站岗夜饭……光是养活这些人不干别的,一个月就要花费超过8000文,也就是八两银子以上。古代普通农民一家一年也赚不了八两银子。
如果你再给他们发点军饷、赏钱,那就不是“养人”是“烧钱”了。一支五十人的私兵队伍,一个月成本起码十两银子以上,还不算意外损耗。如果打仗,还要筹粮、补给、医疗和战后抚恤,这哪是普通人能承担的?
古代战争最重要的两样东西:人心和粮草。人心买不来,粮草却实打实得掏银子、砍稻谷。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不是句空话。哪怕是地方军府起兵,也必须先建粮仓、派运输、筹饷银。很多失败的叛乱,不是打输了,而是“饿死了”。
比如唐朝黄巢起义,声势浩大,战力也不差,但最终却被“兵疲粮绝”拖垮。部队没吃的,只能抢,抢多了百姓反抗,朝廷围剿,最终内讧、自毁。而宋代方腊起义,前期成功攻城夺地,最后败于“后勤断绝、军心涣散”。
你没有军粮储备,不懂运输调配,不管部队每天吃什么,只靠抢和征粮,那这支“军队”很快就会变成一群吃人喝血的乱民,别人打你连犹豫都不会犹豫。
有些人会说,我有钱,我能招人。我出高薪,乡下人还不来?现实很快会教你做人。
第一,招兵不是喊几声就有人肯上。打仗是拿命换饭吃,谁都知道风险极高。特别是你又不是官军,又不能保障伤亡照顾,凭啥跟着你拼命?大多数青壮还是会干点正经活谋生,不愿意去当一条命没保障的“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