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历史不是爽文 > 第6章 古代一样有通货膨胀

第6章 古代一样有通货膨胀(1 / 2)

如果没有经济学常识和历史知识,就想当然的认为古代没有通货膨胀,货币可以随便改,纸币可以随便发。真觉得古人不懂经济吗。

说起通货膨胀,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现代社会才有的事:印钞票太多、物价上涨、百姓怨声载道。可事实上,这一幕在古代上演得更加残酷,而且常常伴随战乱、天灾、贪官污吏的盘剥,最终推倒一个又一个王朝。

西汉末年,王莽改制时期就是个典型例子。为了充实国库、推行理想化的新政,王莽不断更换币制,一会儿五铢钱,一会儿大泉五十,一会儿又出新泉、货布、错刀。币制混乱导致市场严重恐慌,民间交易停滞,大量百姓转向以物易物。物价飞涨的同时,钱币的信用彻底破产,一斗米价直逼千钱,百姓买不起粮食,饿殍遍地。

更讽刺的是,王莽曾幻想用国家力量控制物价,他设立“平准官”,限价收购,但由于钱币信用丧失、国家无力持续收购,反而加剧了市场恐慌。老百姓宁可囤积粮食,也不愿拿手里那一堆没人敢要的钱去换东西。

有些人会以为,只有钱多了才会通胀,其实历史告诉我们,钱少了同样会让物价飞天。南宋时期的铜钱荒就是活生生的教科书。

南宋偏安江南,铜矿大多丧失在金国、辽国手中。铜钱铸造严重不足,南方市场上流通的钱币数量断崖式减少。怎么办?朝廷不得已大规模发行纸币“交子”“会子”,希望用纸币弥补铜钱不足。但纸币背后没有足够的铜钱和实物支撑,纸币疯狂贬值。

根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南宋绍兴年间,原本一两银可换钱一千文,到末期竟要一两银换一万文,物价涨了整整十倍!即便是普通的米粮、布匹,也价格飞涨,小民无力购买。许多地方甚至用瓷器、铁器临时替代钱币,市场交易一片混乱。

民间流传着一句话:“有钱不如有粮,有粮不如有布。”这话反映的正是南宋钱荒背景下的生存智慧:钱已经不值钱了,还不如攒点能用的东西。

战乱时期的通胀,往往伴随着货币体系的彻底崩溃。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唐末、五代十国。

唐末黄巢起义,关中地区几乎成废墟。国库空虚,地方割据势力各自铸钱,甚至铸“铁钱”代替铜钱。《资治通鉴》里有明确记载,当时洛阳、长安的市场上“钱文异形,轻重不一”,百姓彼此不认账,交易困难。一斗米竟要价千钱,普通人根本负担不起。

到了五代十国,更是货币混乱到了极点。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各自铸钱,不同的钱币互不通用,有的地区干脆回到以实物作货币的原始状态。铁钱、铅钱、甚至陶钱、石钱都被迫流通。老百姓出门买东西,要带上一堆称砣、钱秤,一边交易一边吵架,光是结账都能耗掉半天。

最新小说: 我偏要做这天下共主 17岁雨季:心跳量子态1 天灾囤货:我和闺蜜都是恶人! 穿成侯爷的恶毒原配,被全家宠疯啦 览清记 前世机缘被抢?惊!小师妹更强了 火影:从八千矛开始强无敌 三姝破局:幽冥玉佩之谜 被卖八年后,假千金靠玄学名满天下 七零随军海岛:百亿物资小娇妻躺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