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总会以当兵为荣,不仅自己有荣誉感,甚至家庭都会骄傲。但是,大家先了解一件事,在教员进行改革以前,士兵通常是叫做“兵痞”的。在这和大家说一下,古代士兵屠城比比皆是,而且是不分你我、胜败的,全凭士兵喜好,甚至有些将军为了鼓舞士气,允许士兵枪杀劫掠老百姓。
所以,这些人本身就良莠不齐,很多人都是为了一口饭吃,实在没办法才去当兵。以前当兵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一条短暂性的求生渠道。因为,当你选择当兵后,大概率也是会死的。
很多人以为古代当兵是条出路,能吃饭、得俸禄、封功名,穿越小说里也动不动“投军报国”,轻松就当上百夫长、千夫长。但现实是:兵役几乎是底层百姓最无奈的选择之一,尤其在大多数朝代,当兵意味着——吃不饱、睡不好、死得快。
真实历史中,兵卒地位极低,军纪严苛,战死率极高,粮饷长期拖欠,待遇还不如佃农。在这种情况下,除非家里实在揭不开锅、犯了事要避风头、被强征、或是“无籍无田无业”,老百姓不会主动“去当兵”,而是“被抓壮丁”。
明代“卫所制”实行军户世袭,一个人若祖上是兵户,他的后代子孙都要当兵,不许脱籍、不许转业、不许离乡。这意味着你不是“参军”,而是被钉死在军籍上世代服役。
很多军户家庭极度贫困,一面要训练守备,一面还得自种军田,自己解决口粮,朝廷发的军饷常年拖欠。军户孩子大多想逃籍、改名换姓进入民籍,这不是“逃兵”,而是“求活路”。
据《明实录》记载:正统年间,“军户弃业逃散者十之五六”,其中一名军户写信道:“我祖三代皆死于戍守之途,余若不逃,亦归骸边塞矣。”
战争爆发时,朝廷急需兵员,往往通过“征丁”、“募兵”、“抓壮丁”补充军力。特别是在宋末、明末、清初等战乱频繁年代,士兵来源多数是被抓来的百姓。
有地方官直接下令:“五户保一丁,十户出两人”,如若不出兵,就以“违令”罪论处。抓壮丁时,常常出现“强拉、毒打、逼债压人”等恶性手段,甚至直接到街市上拐人、进村抓人。百姓纷纷逃亡、躲进深山。
晚明兵荒马乱,有村庄因怕被抓走,全村“老小弃业藏林”,活活把田地荒掉。穿越回去若你是个无业青壮,“被征兵”是你逃不过的命运,而不是主动“参军报国”。
历史上真正能稳定领到军饷的,往往是将军、都督、边防高官,而普通兵卒根本等不到足额发放。甚至很多时候,兵士连口粮都得自己想办法解决。
比如宋代兵员众多,但财政困窘,“兵无食者比比皆是”。明代戍边士兵常年领不到饷,被迫在边地垦荒种地谋生,导致战斗力极差。清代更有“兵困于饥寒,肠断而死”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