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一个被流放的文士,被廷杖、被贬谪,从京城的锦衣玉食,一夜之间发配到岭南、雷州、巫峡,万里边荒。很多故事、小说写到这里,总爱塑造主人公“忍辱负重,暗中积蓄力量”,最终等风起云涌、王师南下时平步青云。可真实历史是,这些被流放的人,绝大多数都被边地彻底吞没,从此湮灭于历史长河。
宋代着名的贬谪地雷州,气候潮湿,瘴疠横行,外来流放官员平均三年病故率高达一半。流放不是去隐居,也不是去边地当土皇帝,而是去被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双重压迫的死局。你是穿越者,哪怕有“现代知识”,想在这样的环境“崛起”?先问问自己能不能熬过瘴疠的第一年。
真实的流放生活,远没有故事里写的那么浪漫。唐宋以降,流放多发于南荒、西戍、北漠之地,这些地方之所以用作流放,就是因为条件恶劣,难以生还。比如宋代岭南流放地,《岭表录异》记载:“雨日百二十,疠疫横行。”被流放到这里的官员和流民,最大的挑战不是如何东山再起,而是如何活下去。
粮食呢?边荒之地物产不足,本地田土多荒,流放者无田可耕,也难获民间接济。更可怕的是,流放官员往往被禁止与地方豪强往来,以防其图谋不轨,连正常社会关系都被切断。你在这种环境里,还想“广结善缘、收拢人心”?连接触本地人都可能被告发,哪里来的机会?
除了被流放的官员,还有一个被穿越小说美化的群体:流民。很多故事写穿越者带着流民屯田开荒、打造新世界,似乎流民就是一张白纸、一个自由劳动力库。真实历史呢?流民是社会最底层的“失籍人口”,没有户籍、没有土地、没有法律保护。他们在任何地方都是被防备、被排斥、被盘剥的对象。
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常载:“流民至,乡绅拒之,或逐之于郊。”流民到边疆、边地,本地豪强往往视之为灾害,生怕引起治安混乱、地租失序。你穿越成流民?第一件事恐怕就是躲避地方武装驱逐,谈什么聚众开荒、逆袭崛起?
我们再来说说那些流放官员。即便你是前朝名臣,流放边地后,政治前途几乎被封死。朝廷防的就是你“在外蛰伏谋事”。唐宋以来,流放者书信往来多被监视、限制,甚至家人也不得与之频繁通信。元代更有“流戍者不许往还亲戚”之禁。即便你有奇谋妙计,也没有渠道呈上去。
更别指望“边地立功”博取恩赦。流放地本身就是流放所,不是封疆大吏的地盘,哪有军功可立?再说,你一个失势之人,手中无兵、无权,连保命都难,哪里来的资本逆袭?
有人会举苏轼、韩愈、柳宗元这些流放名臣的例子,说他们流放地写诗作文、造福一方。没错,但请仔细看看他们的下场。苏轼在海南,几乎死于疫病;柳宗元在柳州,郁郁而终;韩愈潮州,官阶虽保,仍终身郁郁。所谓“造福一方”,也不过是在苟活中尽力为民,而非什么“边疆王者崛起”。
他们之所以被后世颂扬,不是因为在边地开创了新局面,而是因为即便身处逆境,还心怀天下。但即便如此,他们仍未能改变边疆逆袭无门的铁律。更何况,一个穿越者,缺背景、缺资源、缺人脉,比他们还不如。
边地逆袭,首先得有资源。但真实的流放地资源状况如何?瘴疠横行、耕地稀少、交通隔绝。以宋代的雷州为例,当地的耕地不足全州面积的一成,盐田被官府严控,渔产被土豪霸占,流放者或流民能用的土地、物资,几乎为零。
而且边地税重赋繁,因为朝廷要从有限的边地收入中养边防军。流放官员和流民,不仅不能轻松开垦、拓荒,还常被赋役压迫,稍不顺从,就有“图谋不轨”的罪名加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