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古代户籍制度的复杂程度、对普通人生活的限制力度,完全没有概念。幻想中主角一穿越就能落地生根、自由行走、建功立业,但真到历史中,缺了户籍的身份支撑,那就是四处碰壁,随时性命不保。
在古代,户籍是每个人存在于国家机器中的身份证明,没有户籍,你在法律上等于不存在。这不是夸张,而是铁一样的事实。无户籍之人,寸步难行。你不能报户口,不能报赋税,不纳役、不服徭,官府对你只有两种态度:要么抓起来编户充役,要么视你为流寇、亡命之徒。
汉朝的“编户齐民”,唐宋的“户籍三册”,明清的“黄册鱼鳞册”,都是要把每个百姓牢牢登记。穿越者一旦没有户籍,哪怕只是乞食讨水,都会被盘查,轻则驱赶,重则治罪。
户籍不仅是身份凭证,也是你与土地、田亩、房舍的唯一联系。唐宋明清时期,土地附于户,赋役随籍。你没有户籍,哪怕真有银子,也不能合法买地。就算偷偷买了,遇上纠纷无人理会,官司都没法打。主角若幻想自己穿越后随便买田置宅,那真是想得太美。没有合法户籍,连房契、田契都拿不到手,随时被人讹诈、霸占、举报。
古代的流动人口管控极严。县到县、州到州,哪怕只是求职、探亲,都得凭“路引”“文牒”等凭证。没有户籍根本办不出路引,你擅自移动,就成了“流民”“逃户”“盗贼”嫌疑。宋朝的路引制度、明代的保甲连坐、清代的乡约里甲,全都用来约束百姓的活动范围。穿越者如果妄想在不同地区之间自由走动,不被盘查抓捕,那简直比登天还难。
国家财政和劳役体系全依赖户籍。户籍记载你的丁口、田地、赋役,是国家征收赋税、徭役、兵役的基础。你没户籍,意味着没纳税、没服役,地方官会视你为“漏网之鱼”,必定追查。
明清时期,逃户、漏役,不但要本人受罚,连连坐保甲都要受责。这就是为什么古代流民一旦被抓到,多是发配充军、编入徭役、甚至作为“官奴”或“贱籍”。
有人可能想:“那我偷偷落脚,混个饭吃不就得了?”想得简单!古代户籍和乡保制度是牢牢捆在一起的。你住在某地,地主、邻居、乡保、里正都得负责报备,一旦漏报,就连坐处罚。
宋代保伍、明代保甲、清代乡约,无一不是地方管理的利器。你要是私住他人房产,地主轻则被罚,重则全家受牵连。穿越者真想隐姓埋名混日子,基本没可能。
古代契约、文书都要以户籍为基础。无户籍之人,无法合法立契卖买、招工雇佣、借贷写凭。你有钱想买田买房,人家连笔都懒得给你签。你想雇工开店,官府先查你籍贯,籍贯不明、身份可疑,先锁你几日监牢再说。
历史上所谓“商贾游民”,哪怕活动范围广,也都是在当地先办好身份、立好户籍,或挂靠豪强名下。你主角如果空手闯天下,没有户籍凭证,所有经济活动就是一场笑话。
无户籍不是“灰色地带”,在古代那就是黑户、流寇、逃役。历代法令对无籍之人都有严厉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