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地下七丈,当有暗河潜流。”
他指着地图上一处低洼谷地,语气笃定,
“若集青壮之力,由此处深掘,引水灌渠,或可解燃眉之急。”
起初无人相信,一个穿着道袍的年轻人,如何能知晓地下之事?
但玄珏展现了一丝不凡的气度,并亲身参与挖掘。
当第一股浑浊却带着凉意的地下水终于喷涌而出时,整个村子都沸腾了!
人们欢呼着,看向玄珏的目光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敬畏。
在他的指点下,更多的水渠被规划出来,连接起散落的村落,干渴的土地终于得到了一丝喘息。
数月后,他行至河东道。
此地却是另一番景象。
连日暴雨倾盆,河水暴涨,浑浊的洪流如同脱缰的野马,冲垮了简陋的堤坝,吞噬了大片农田和村庄。
幸存者挤在高地上,望着化为泽国的家园,眼神麻木绝望。
玄珏踏着泥泞,沿着泛滥的河道仔细查看。
他看到了堤坝的脆弱节点,也看到了地势低洼、易成内涝的区域。
他召集了幸存的官吏和乡绅,在临时搭起的草棚里,就着昏黄的油灯,摊开简陋的地形图。
“旧堤根基不稳,需退后加固,取土于高地,而非就近掘堤。”
他用树枝指点着,
“此处地势低洼,与其强堵,不如顺势开凿泄洪沟渠,将水引向东南那片废弃的盐碱滩。
既泄洪势,又可淤地改良,为日后所用。”
他的方案,结合了疏导与利用,最大程度减少损失,着眼长远。
当洪水终于退去,按照他规划所筑的新堤和泄洪渠经受住了考验,保住了更多家园时,“玄珏道长”的名字,在幸存的灾民口中,已近乎神明。
又过一段时日,河南道,蝗灾遮天蔽日而来。
天空被密密麻麻的飞蝗覆盖,如同移动的黑云,所过之处,刚刚抽穗的庄稼瞬间只剩光杆,连树皮都被啃噬一光。
官府的扑打收效甚微,百姓绝望哀嚎。
玄珏行走在受灾的田野,看着那些在田埂边绝望驱赶蝗虫却徒劳无功的农人。
他没有施展焚天灭地的神通,而是蹲下身,仔细观察着蝗虫的习性,又询问了当地老农往年蝗灾的情况。
最后,他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愕然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