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前细观,老妪虽鹤发如雪,却面若婴童,双眸点漆,深邃若星辰。
步履间不见丝毫老态,反似流风回雪,矫健沉凝。
她抬手轻拍玄珏硕大的头颅,笑道:“汝这条长虫,倒怀了一颗仁善之心。只是…你既怀修行法门,能口吐人言,还要寻我拜师作甚。”
玄珏忙道:“回禀老母,十一年前,弟子自东郡大青山启程,一路南行,历经磨难,终至一座神山。
不从想,山中有老祖坐化残骸,幸得其血脉传承,才得以结丹,口吐人言。“
可惜传承中虽有通天大道,但无明师指点,仅靠自己摸索,犹如盲人摸象,稍有不慎便是走火入魔、万劫不复!
所以前来拜师,求道解惑。
老妪微微颔首:“能得遇彼等,确是你的造化。”她话锋一转,问道:“方才见你救那采药人,为何不立时离去,反要藏身树上?”
玄珏恭敬答:“弟子唯恐救人不成,反害其性命。若他昏迷未醒,再遭猛兽毒虫侵袭,岂非弟子之过?故而守护片刻,待其苏醒离去方安。”
“善。”骊山老母眼中赞许之色更浓,“实则你初至骊山,老身便已知晓。
这三载间你的一举一动,老身皆看在眼中。倒想瞧瞧,你这异类长虫,来此欲行何事。三载观之,未令老身失望。”
“恳请老母开恩,收弟子为徒!”玄珏再拜恳求。
“起来吧。”骊山老母笑容温煦,“念你心性仁厚,向道之心甚坚,老身便予你一番点化。
望你日后持守本心,勤修不辍,莫生恶念,为祸世间。否则,老身定不轻饶!”
玄珏大喜过望,连连顿首:“弟子谨遵师命,永志不忘!”
“记下便好。随我来。”骊山老母转身,拄着龙头拐杖悠然前行。
所过之处,荆棘藤蔓无声退避,草木枝叶自动分拂,似恐沾污老母衣角。
玄珏紧随其后,蛇躯蜿蜒如游龙,却觉老母步伐看似舒缓,实则快逾奔马,翻山越岭如履平地,自己竟渐渐感到吃力。
不多时,一人一蛇已登临一座奇峰之巅。
峰顶有巨石如屏,屏下掩着一方幽深石洞,洞口古朴,不知通向何方。
放眼望去,千峰竞秀,如万剑指天。山间忽起云涛雾海,蒸腾翻涌,青翠峰峦于其中若隐若现,直插霄汉,恍如仙境临凡。
老母遥指那洞府,道:“此地便是你日后清修之所。未褪此蟒躯,化得人形之前,不可再轻易下山,以免惊扰凡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