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过奖了,”李老三把竹板收进布包,“咱老秦人没读过多少书,可就爱听这些老故事。我把故事编成这样,也是想让大伙听得明白,记得牢。”
书生点了点头,又问:“下月雍城有庙会,先生可愿去?那里人多,或许能让更多人看到你这‘唱事’。”
李老三眼睛一亮。雍城是老秦的旧都,庙会比咸阳西市热闹十倍,他早就想去,可又怕自己这点“本事”登不上台面。如今有读书人举荐,他顿时来了底气:“去!咋不去!我这就回去准备,再多编两段故事。”
接下来的半个月,李老三没再去咸阳西市。他把家里的破布翻出来,让妻子剪成小人的衣裳,又找木匠补了补木偶的胳膊;晚上就坐在油灯下,琢磨着怎么把“孟明视雪耻”的故事编得更热闹——他想起去年在栎阳听过的民间小调,便试着把台词改成押韵的句子,再配上简单的调子,唱起来比光说更顺口。
妻子一开始还笑话他:“你这又是唱又是跳的,跟个疯子似的。”可等李老三完整唱了一遍“孟明视率师渡黄河”,她竟看红了眼:“没想到这故事还能这么讲,比听老嬷嬷说古还让人揪心。”
到了雍城庙会那天,李老三夫妻俩推着一辆旧木车,车上装着木偶、竹板和陶鼓,天不亮就出发了。雍城的庙会果然热闹,卖丝绸的、耍杂耍的、占卜算卦的,把街道挤得水泄不通。李老三找了个靠近戏台的角落,刚把布幡支起来,就有几个孩子围了过来。
“要听故事不?”李老三拿起竹板,“今个唱‘孟明视雪耻’,还有新做的木偶哩!”
孩子们的吆喝引来了更多人。李老三让妻子拿着木偶,自己则站在前面,竹板一响,就开口唱道:“黄河水,浪滔滔,孟明将军领师朝。渡了河,沉了船,不打胜仗不回朝……”他的调子是老秦人的民歌调,简单又有力,路过的人听到熟悉的调子,都忍不住停下脚步。
唱到孟明视被晋军打败,独自逃回秦国时,李老三故意放慢了节奏,声音也沉了下来,妻子手里的木偶也耷拉着脑袋;等到秦穆公不仅没降罪,还亲自到城外迎接,他的声音又亮了起来,木偶也重新挺直了“腰板”。人群里有个老汉抹了抹眼睛,低声跟身边的人说:“当年我爹就跟着孟明将军打仗,可不是这样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