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楚地的舞蹈这样柔。”阿姜喃喃道。她自幼在咸阳长大,学的是关中的“踏歌”,每逢节庆,邻里的姑娘们就手拉手站在麦场上,踩着歌谣的节奏跺脚、转身,歌声越响,舞步越欢。可今日见了巴郡的烈、楚地的柔,才知道舞蹈竟有这么多模样。
日落时分,舞队渐渐散去,阿姜却没回家,而是往城南的织坊走去。织坊的主人是位来自赵国的老匠人,平日里总爱和阿姜聊各国的手艺。她刚走到织坊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了纺车转动的声音,夹杂着轻柔的歌声。
“阿婆,您在唱什么?”阿姜推门进去。
老匠人抬起头,笑着指了指桌上的丝线:“这是赵国的‘桑林舞’的调子,以前咱们在桑园里采桑,就唱着这个跳舞。”她说着放下纺车,起身走到阿姜面前,提起裙摆轻轻转动起来。她的动作很轻,像是桑叶在风中摆动,手指时而向上伸展,模仿采桑的动作,时而在身侧画圈,仿佛在梳理蚕丝。
“您也会跳舞?”阿姜惊喜地问。
“以前会,老了跳不动了。”老匠人叹了口气,眼神却亮了起来,“赵国的女子都爱跳‘桑林舞’,每年桑蚕丰收时,姑娘们就穿着素白的衣裳,在桑园里起舞,祈求来年的好收成。舞的时候要提着裙摆,脚步不能重,不然会惊了蚕宝宝。”
阿姜看着老匠人的动作,忽然想起了今日在西市看到的舞蹈。巴郡的踏鼓舞靠鼓声带动节奏,楚地的采菱舞靠笛声营造意境,赵国的桑林舞则靠动作传递心意,它们明明各不相同,却都让人觉得热闹、欢喜。
“阿婆,要是把这些舞蹈的样子织进锦缎里,会不会很好看?”阿姜突然有了个念头。
老匠人眼睛一亮:“好主意!你看这蜀地的织锦,能织出山水;临淄的刺绣,能绣出花鸟,要是能把舞蹈织进去,既能让更多人看见,也能把这些好东西留下来。”
从那天起,阿姜就开始忙着收集各地舞蹈的模样。她跟着巴郡的舞队学踏鼓舞的脚步,把汉子们顿足的力度织进锦缎的纹路里;她去楚地商人的店铺里,看他们带来的菱花图案,把女子们转身的弧度绣在绢帕上;她还请吕翁画了临淄长袖舞的样子,用金线绣出长袖翻飞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