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缓心里一动,想起了王阿婆的治咳方。散会后,他找到张苍,把竹简递了过去:“院令,学生这里有一个民间治咳的方子,试过有效,您看能不能用?”张苍接过竹简,仔细看了一遍,又问了王阿婆的病情和用药后的反应,点头道:“寻常药材,简便有效,正是百姓需要的方子。你既然得了这个方子,便负责去验证更多民间医方吧。”
自此,李缓便多了一项差事——走街串巷,搜集民间医方。他去城东的菜市场,跟卖菜的老妪打听治头痛的法子;去城北的铁匠铺,问铁匠们常年打铁伤了筋骨,用什么草药敷贴;甚至跟着商队去了一趟咸阳周边的村落,听村里的老人讲治小儿积食的偏方。
刚开始,百姓们对他这个“太医院来的医工”还带着几分生疏。有一次,他在渭水边的村落里,遇到一个妇人抱着发高烧的孩子哭,说孩子烧了三天,眼瞅着就快不行了。李缓想给孩子诊脉,妇人却往后退了一步,警惕地看着他:“城里来的大夫都治不好,你能有啥法子?”
这时,旁边一个白发老者开口了:“丫头,让李医工试试吧。前几日你男人腿摔了,不就是用了李医工带来的方子,三天就能下地了?”妇人半信半疑地把孩子递过来,李缓诊了脉,知道是风寒入里,可随身带的药材不够。老者见状,从家里翻出一把晒干的青蒿,对李缓说:“用这青蒿煮水给娃擦身子,再煮点汤让娃喝,退热快得很。”
李缓按老者说的做了,果然,孩子当晚就退了烧。妇人拉着他的手,非要把家里仅有的一篮鸡蛋塞给他:“李医工,您是活菩萨啊!俺这还有个治拉肚子的方子,是俺姥姥传下来的,俺说给您听。”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缓搜集的医方越来越多。他把这些方子都记在竹简上,每一个方子后面,都详细标注着来源、病症、用法,还有他自己验证后的效果。有治烫伤的——用鸡蛋清混合蜂蜜涂抹,止痛又不留疤;有治脚气的——用花椒和盐煮水泡脚,连泡七日便见效;还有治胃痛的——用小米和山药熬粥,早晚各一碗,慢慢调理。
可搜集方子容易,验证起来却难。有一次,他从一个货郎那里得了一个治痔疮的方子,说用槐树叶煮水熏洗,效果极佳。李缓找了几个患痔疮的百姓试用,其中一个老者用了之后,痔疮倒真的减轻了,可另一个年轻人却过敏了,屁股上起了一片红疹。李缓赶紧给年轻人开了抗过敏的草药,又仔细研究那个方子,才发现货郎说的“槐树叶”,其实是“国槐叶”,而年轻人用的是“洋槐叶”,两者虽相似,药性却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