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墨望着儿子瞪圆的眼睛,忽然明白为何官府要让少年参与祭祀。那些刻在骨头上的卜辞、写在竹简里的仪轨,终究要靠这些鲜活的生命传承下去。
初夏的咸阳城被一场骤雨洗得清亮。李墨刚把新刻好的婚俗碑立在城门口,就见邻居家的姑娘阿禾红着脸跑过。她手里攥着块染红的麻布,那是按照古法,女子许亲后要送给未婚夫的信物。
"李伯,您看这'纳征'礼的步骤对不对?"阿禾展开手中的竹简,上面是她抄录的婚仪流程。下个月她就要嫁给临县的铁匠,特意来请教城中最熟悉婚俗的李墨。
李墨接过竹简,见上面工工整整写着"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他想起二十年前自己成婚时,母亲用粗糙的麻纸画的流程图,如今官府早已将这些习俗编订成册,分发给各乡的三老。
"纳征时要送玄纁束帛,"李墨指着竹简上的空缺处,"还要附上你亲手织的布。当年你阿母嫁给你阿父时,织了块凤凰纹样的,至今还收在樟木箱里。"
阿禾的脸颊更红了:"昨日学宫里的女先生教我们织'并蒂莲',说这是楚地的纹样,如今在咱们秦国也时兴起来。"她忽然压低声音,"听说迎亲那日,还要按齐地的习俗撒五谷?"
"是呢。"李墨想起前日在市集上,看见临淄来的商贩在卖五彩谷种,"官府说,只要是好习俗,不管来自哪国,都该学着。就像你阿爷当年从燕国带来的'却扇'礼,如今咸阳城的新娘子都学着用呢。"
正说着,宗正府的官吏带着几个少年走来。他们扛着新制的木牌,上面刻着婚嫁六礼的图解。"李师傅,帮忙看看这牌位的高矮合适不?"为首的官吏喊道,"下月初要送到各乡去,让百姓照着办。"
李石跑过来,踮脚指着木牌上的"亲迎"图:"阿父,这个新郎官怎么穿着赵国人的胡服?"
官吏笑着解释:"去年赵地来的工匠说,他们那里迎亲时穿胡服方便骑马。官府觉得有理,就添上去了。"他递给李墨一卷新修订的《秦俗录》,"您看这新增的'跨鞍'礼,是从韩地学的,寓意平安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