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春的紫禁城,玉兰花开满枝头,香气沁人心脾。永寿宫内,安陵容展开一卷前朝诗集,细细品读,却不禁微微蹙眉。当下文风浮华,诗词多是风花雪月之词,鲜有能反映民生、治国之道的佳作。边疆既已稳固,她深知,文化的兴盛才是让大清长治久安、泽被后世的根本。
“宝鹃,去请皇上、沈大人、陆大人,还有翰林院的几位学士,半个时辰后到永寿宫议事。” 安陵容将诗集放在一旁,眼神中透着坚定。她要借此机会,与众人商讨推动文化发展的大计。
众人齐聚永寿宫,安陵容开门见山地说道:“如今我大清边疆安定,百姓富足,但文化之道却略显式微。诗词歌赋流于表面,学子们沉迷于辞藻堆砌,却忘了文章应经世致用。本宫以为,是时候推行文化革新,繁荣我朝文化事业了。”
永琛点头赞同:“皇额娘所言极是。儿臣也觉得,如今的科举考试,多以刻板文章取士,限制了学子们的才思。应当做出改变。”
沈自山沉思片刻,道:“太后、皇上,若要革新文化,可从教育入手。国子监的教材多年未变,内容陈旧。我们可重新编纂教材,加入治国理政、民生经济等内容,让学子们所学更贴合实际。”
陆明远也补充道:“除此之外,还可设立文馆,广纳天下贤才,着书立说,传播新的思想和学说。同时,鼓励民间创作,对于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给予嘉奖。”
安陵容对两人的提议十分满意,当即决定成立文化革新小组,由她亲自牵头,永琛统筹,沈自山、陆明远负责具体事务,翰林院学士参与其中。一场旨在繁荣文化事业的变革,就此拉开帷幕。
首先进行的是国子监教材的修订。安陵容召集了数十位学识渊博的学者,日夜编纂。新教材不仅涵盖了儒家经典,还加入了历史兴衰、农业生产、商业贸易等知识,力求让学子们全面发展。为了确保教材质量,她还亲自审阅,逐字逐句斟酌。
然而,教材的革新却遭到了守旧派大臣的强烈反对。以礼部尚书为首的一众老臣联名上书:“太后、皇上,祖宗之法不可废!如今更改国子监教材,是动摇文化根基,会让学子们误入歧途!”
安陵容看着手中的奏折,冷笑一声:“祖宗之法是为了治国安邦,若不能顺应时代,那便是僵化的教条。这些老臣,不过是害怕变革影响了他们的利益。” 她让永琛下旨,严厉驳斥了守旧派的观点,力排众议,推动新教材的推行。
在设立文馆方面,安陵容选址于京城繁华地段,修建了宏伟的馆舍。她广发招贤令,承诺给予优厚待遇,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学者能人。文馆内,大家可以自由讨论学术,着书立说,一时间,思想碰撞的火花不断,各种新颖的学说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