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办公室的百叶窗,在桌面上拉出一道道金线。刘好仃坐在办公桌前,手里拿着一沓厚厚的纸张,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员工的意见、建议和抱怨。他翻到其中一页,看到那句“干多干少一个样”,忍不住叹了口气。
这事儿,真得好好琢磨了。
自从上次在食堂门口贴出调研通知后,员工们的反馈比想象中热烈得多。有人直接找上门来聊,也有人把写满心声的纸条塞进意见箱。小王还特意跑来找他:“刘哥,我有个想法,能不能设立个‘进步奖’?哪怕就发个证书也好。”
刘好仃当时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你这个点子不错,回头咱们讨论。”
可现在,真正把这些反馈整理起来,才发现问题远比想象复杂。每个人的需求都不一样:普工希望奖金能更直观体现工作量,技术员渴望有更多培训机会,班组长则希望能在管理上获得更多支持和认可。
“看来不能一刀切。”他喃喃自语。
为了摸清行业内的普遍做法,刘好仃决定亲自出去走一趟。
那天早上,他起了个大早,换上干净的衣服,背上一个旧皮包,里面装了几本笔记本和一台老式相机。他先联系了几家深圳本地的制造型企业,说是想参加一次行业交流会,顺便参观一下他们的生产流程。
第一站是南山一家做金属制品的工厂。对方安排了一个车间主任接待他们。刘好仃一边看一边问,从设备布局问到人员调配,最后才不经意地提到:“你们这边对一线员工有没有什么激励措施?”
那位主任笑了笑:“当然有啊,我们每个月都会评‘明星员工’,照片贴在墙上,还有个小奖金。”
刘好仃眼睛一亮,偷偷掏出手机拍了一张墙上的照片榜。照片里的小伙子笑得很开心,胸前别着一朵红花。
第二站是龙岗的一家塑胶厂。这家企业的制度更细致一些。他们不仅有月度绩效奖,还有季度全勤奖和年度优秀员工奖。甚至还有一个“创新建议箱”,员工提出的好点子如果被采纳,还能获得额外奖励。
“说实话,刚开始大家也不太当回事。”车间主管说,“后来有几个人真的拿到了奖金,其他人就开始动脑筋了。”
第三站是宝安的一家电子组装厂。这家厂规模不大,但管理挺人性化。他们在休息区设了个“感谢墙”,谁做了好事、帮了同事,都可以贴上去。虽然没有实质性的奖励,但大家都挺在意这份荣誉感。
刘好仃一路走下来,笔记本记得满满当当,心里也开始有了些眉目。
回到厂里后,他立刻着手设计一份匿名问卷。他知道,光靠面对面访谈,有些话员工还是不敢说。于是他特别强调了“完全匿名”这一点,并且安排了第三方人员现场收卷,确保没人知道是谁写的。
问卷发下去那天,整个厂区都热闹了起来。午饭时间,几个年轻人围在饭堂角落议论纷纷。
“你说这玩意儿有用吗?”一个工人叼着牙签说。
“谁知道呢,反正写了也没人知道是谁。”另一个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