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站在办公室窗边,手里握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条。那上面写着一个名字——“XX研究院”。这并不是他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但这一次,它代表的意义完全不同。
上一周从科研机构回来后,整个玻璃厂像是被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大家眼里都有了光。尤其是技术组的几个年轻人,每天都在研究那些新设备和新材料的数据,连午饭时间都舍不得离开办公桌。而刘好仃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刘哥,资料都堆到桌子上了。”小王抱着一摞文件走进来,眉头皱得能夹苍蝇,“我感觉咱们这不是整理资料,是在搬家。”
刘好仃笑着接过文件:“你这是抱怨呢?还是夸自己干得多?”
“都不是,我是心疼你。”小王放下文件,拍了拍自己的肩膀,“这一摞,是关于节能熔炉的;那一摞,是添加剂分析;还有这些……嗯,我自己都分不清了。”
“那就一起理。”刘好仃拉开椅子坐下,随手翻开一份资料,“咱们现在不是在做选择题,是在找答案。谁先找到正确的方向,谁就能少走弯路。”
小王叹了口气:“你说得轻巧,这么多信息,看得我都想回学校再读个书了。”
“那你去啊。”刘好仃头也不抬地翻着页码,“记得毕业后再回来帮我们解读。”
两人一边笑,一边开始了资料分类的工作。整整三天,他们几乎没出过会议室的门。墙上贴满了流程图、对比表和各种颜色的便利贴,像是把整个绿色生产的蓝图都铺开了。
“刘哥你看这个!”小王突然兴奋地指着一份报告,“这个熔炉技术虽然贵点,但能耗比我们现在的低了将近四成!而且人家还提供安装培训。”
“重点是,”刘好仃补充道,“它和我们现有的生产线兼容性还不错。可以先试点,再推广。”
“对,这样风险也小一些。”小王点头如捣蒜,“那我们就选它了?”
“不急。”刘好仃合上报告,“还得看看预算能不能撑得住。”
说到钱,气氛顿时安静了几分。绿色生产听起来很美,可真正落地的时候,总要面对现实。
财务室的灯亮了一整晚。刘好仃带着几个人坐在会议桌前,面前摆着几张密密麻麻的表格和计算器。
“按照目前的资金情况,如果全部引进新设备,缺口大概在八十万左右。”财务主管推了推眼镜,“但如果只换关键部分,并搭配部分二手设备,大概能控制在五十万以内。”
“二手?”有人皱眉。
“别急着摇头。”刘好仃笑了笑,“我昨天跟老张供应商聊了会儿,他说最近有一批性能不错的二手节能设备正在转让。价格便宜一半不说,还能现场调试。”
“那靠谱吗?”技术组长问。
“至少比我们空等资金到位靠谱。”刘好仃站起身,“明天我就去看看,你们先把需要优先替换的部分列出来,我去谈价格。”
第二天,刘好仃果真跑了一趟设备市场。那是一个位于城郊的老工业区,空气中混杂着机油和铁锈的味道。他围着一台二手节能熔炉转了好几圈,仔细检查了每一个接口和控制系统。
“刘老板,这台机器保养得很好。”卖家在一旁介绍,“之前是某家大厂用过的,性能绝对没问题。”
“我信。”刘好仃点点头,“但我要的是性价比,不是情怀。”
几番讨价还价之后,价格终于落到了一个合理的区间。刘好仃当场签了合同,心里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