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时间,大家开始认真分析建议内容。
“我觉得这个‘资源达人榜’挺有意思。”有人发言,“可以激励社区积极参与资源管理,比如按时签收、正确反馈问题都能加分。”
“听起来不错,但怎么防止刷榜呢?”另一人质疑,“万一有人专门举报假问题来赚积分怎么办?”
“那就设置举报审核机制呗。”黄蟹插话,“举报属实才加分,虚假举报直接拉黑,还能扣他们村的信用分。”
“信用分制度目前还没上线。”技术人员提醒。
“那就赶紧做。”黄蟹果断拍板,“这事交给技术组,优先级拉满。”
“收到。”技术组代表点头。
讨论逐渐深入,大家开始对建议进行分类处理。
运输调度类的由物流团队负责分析,资源分配类的由财务与规划组接手,人员管理类则由行政部主导。
“这份建议提到要引入一种新的分配算法。”负责资源分配的成员拿着资料说,“说是能更精准地匹配需求,但我们没找到具体原理。”
“有没有可能是抄的?”有人怀疑。
“不太像。”黄蟹摇头,“从数据模型来看,它确实比我们现在用的算法更灵活一些,但缺乏实际应用案例。”
“要不要联系一下提出建议的人?”另一位成员提议,“说不定人家懂技术,能给我们讲讲。”
“这个主意不错。”黄蟹记下,“回头安排个技术交流会,请这位神秘大佬来聊聊。”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讨论越来越激烈。
有些建议因为实施成本太高被暂时搁置,有些则因操作难度过大被打入冷宫,但也有一些脱颖而出,成了重点推进对象。
“这个‘语音播报器’必须马上落地。”物流组长兴奋地说,“我们昨天刚遇到一个发放点,居民说没收到物资,结果系统显示已经签收了,后来才发现是信号不好导致数据没上传。”
“所以我们要确保每一次发放都有声音记录。”黄蟹点头,“哪怕没网,也能让居民知道东西到了哪儿。”
“还有一个事。”财务组的负责人犹豫了一下,“我们在评估资源调配时,发现有些仓库长期闲置,里面还存着不少旧设备和材料。”
“哦?”黄蟹来了兴趣,“哪些仓库?”
“主要是B区和C区的三个中转仓,之前是因为运输路线调整才停用了。”
“那能不能重新启用?”黄蟹问。
“理论上可以。”对方答,“但需要清理维护,还有安保升级。”
“那就列入后续计划。”黄蟹果断决定,“这部分资源不能浪费,能用的尽量用上,实在不行就拆零件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