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4日|阴
年终汇报已圆满结束,项目进入尾声,办公室里的人陆续回归,节奏却慢了不少。我一早来到工位,发现工区明显冷清,不少人请了调休,但高层邮件却一封接一封地催着收尾材料。李倩依旧没有出现,她离开后,我的桌面上多了份责任,也多了一份空白。
上午我一边整理交接表格,一边回看此前的汇报流程。副总的邮件中提及:“后续将围绕项目组成员,明确职责与发展路径。”这封信没明说什么,却分明指向了下一阶段可能的变化。我知道,属于我的机会,已经开始敲门。
整理材料时,我打开了上次李倩发来的文件夹。那是她临走前标注得极为细致的一套PPT,每一页都附上了语音备注。我带上耳机,逐段听她讲述,从背景铺垫到数据支撑,从逻辑架构到语言表达,仿佛她还坐在我身边,一如过往那些我们共同度过的夜晚。
她的声音清晰克制,却不乏温度。有几段我已经做了调整,但她还是留下了建议。“这里节奏太快,放慢三秒。”“这个图的数据出自市场部,不要盲信,重新核实。”“这里你说话会有顿点,练一遍。”我一条条记下,照着她的建议调整语序、修整内容。
午间,我在楼下食堂遇到了魏鹏。他一边端着餐盘一边对我笑:“汇报搞完了,现在就看你怎么走下一步了。”
我坐下说:“文件还没彻底完,得把最终资料提交上去。”
他看着我,眼里有种意味深长的神情:“你现在的状态,已经不是实习生了,别总拿过去那套想法约束自己。李总不在了,你也该学会一个人撑场。”
我点头,低头扒饭。其实我明白他的意思。
下午我一个人在会议室复盘整个项目流程。白板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关键节点和补充意见。我越写越多,越写越清楚自己下一步该怎么做。那种以前对她的依赖感,在一点点被责任感取代。
我开始理解李倩为什么选择离开,也开始接受自己必须独立走下去。
傍晚,我收到她一条微信语音:“PPT里你补充的市场预测趋势有误,逻辑链不够闭环。你看第七页的数据图,建议换成三季度对比。”她的语气依旧冷静克制,但比起以前,多了几分松弛。
我听完没急着回复,点开她头像看了几秒。那个静止不动的侧脸头像,一如她离开时的背影,没有一丝留恋。
我敲出一句话:“收到,今晚改完给你发。”
她秒回了一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