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先生献计(1 / 2)

昌平君停顿片刻,道:“上将军言重了,我只是随口一说,只是不明白先生为何偏偏要去韩国……”

高景笑着道:“我虽在韩国,但所做皆为秦国,这其中缘由,大王已知。”

至于秦王是否是“明君”,高景认为,“明”在于明辨是非利害……就像此刻,大王心里也觉得昌平君的话不妥,但因昌平君的身份,不便直言,这便是明君之道。

昌平君顿时语塞,愣了许久才道:“先生太过无礼,你又不是秦王,怎知大王的心思?”

高景平静地答:“昌平君也不是我,又怎知我不知大王的心思?”

“呵……”

一旁的秦王忍不住笑了出来。

惠施与庄子之间的“濠梁之辩”,他怎么会不知道?

大殿中知晓这段典故的人,都忍不住偷笑。

大概是昌平君脸色太难看,秦王便打圆场道:“好了昌平君,上卿入韩为相的事,就此定下吧!”

昌平君无奈只能应允。

高景也躬身道:“多谢大王!”

庄子与惠子这对好友在濠水一座桥上散步闲谈。

当时庄子看着水中的鱼说道: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问:你又不是鱼,从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庄子答: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完全正确的。

庄子笑道:请你回到最初的问题,你说“你从哪里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这便是战国两位顶尖辩者之间的对话,也就是着名的“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典故。

秦王不仅封高景为秦国上卿,赐予节杖,让他入韩为相,还赐了十乘之兵随行。

所谓“十乘”,就是十辆战车。

一辆战车,上有三名甲士,再加上七十二名步兵,合称“一乘之兵”。

因此“十乘之兵”,即十辆战车加上七百五十名士兵。

这是从春秋时期延续下来的制度。

那时不管是车上的甲士,还是车下的步卒,都是大氏族的子弟,只是车上的是嫡系,车下的是庶子。

后来打仗多了,死的人也多了,君主征兵时,氏族子弟不够用,便开始用奴隶顶替

但奴隶的战斗力可想而知,所以至少还得有一半的氏族子弟才能维持战力。

再后来,这个比例一降再降,毕竟死奴隶比死家人好得多。

最新小说: 开局言出法随,我要整顿修真界! 绝世唐门:龙蝶焚天录 重生的我,系统早到三千年 这个昏君恐怖如斯 玄幻:我收徒全靠忽悠 天山仙魔录 赘婿逆天录 觉醒!我重新来过,万界全麻了! 万灵主宰 王国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