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盯着那幅图看了两秒,轻轻合上本子。
这不再是记忆的残影,而是她正在搭建的理解框架。
傍晚,她没急着走。部门周报的附件又发来了,依旧是行政同事临时整理的版本。她点开数据表,逐行核对,发现两处统计口径错误:一处是B组上报的资源占用率用了旧公式,另一处是A组漏计了临时调拨的额度。
她没声张,默默下载了近三周的数据,重新计算,生成一份修正版表格,附上简短说明:“附件为周报数据核对建议,供参考。”然后发给了主管邮箱。
邮件发送成功的提示音响起时,她看了眼时间:18:47。
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顾逸尘。
“今天开完会了?”
她回了个“嗯”。
“钢笔……还好用吗?”
她指尖一顿。他怎么会问这个?她没启动金手指,也没写下任何回溯指令。可就在刚才,她提交邮件的瞬间,包里的钢笔水晶似乎微微闪了一下,像被什么轻轻拨动。
她没问他怎么知道,只回了句:“它现在更像一支普通笔了。”
他没再回复。
第二天一早,她刚坐下,就听见主管在晨会上说:“周报数据今天准了。”
没人追问是谁改的,也没人提起那份邮件。但当她打开内网系统时,发现“项目支持库”的权限申请页面,多了一条主管预审批的记录——她的名字在列表里,状态是“待确认”。
她没点通过,而是继续翻开日记本,在“技能攻坚页”上划掉第一项:“报告模板格式规范”。
午休时,她又去了图书馆。这次她借了两本书:《跨部门协作中的隐性规则》和《企业数据治理基础》。回程时,路过公司后花园,她看见几株蕨类植物长在石缝间,叶片舒展,脉络清晰。
她驻足看了几秒,掏出钢笔,在借书卡背面画了一小片叶子。这一次,叶脉的走向完全符合理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