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有点夸大其词了。”
“这广告是不是太理想化了?现实中哪有这么和谐的家庭关系?”
评论区逐渐分裂成两个阵营,一边是被宣传片打动、愿意尝试参与活动的潜在用户;另一边则是对内容真实性提出质疑的理性派。
洛倾颜坐在电脑前,盯着屏幕眉头微蹙。顾逸尘站在她身后,看完所有留言后缓缓开口:“问题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数据准确性,二是情感渲染是否过度。”
她点头:“确实。我们之前的数据分析很严谨,但宣传片为了传达积极信息,做了适度的艺术处理。现在看来,这种处理方式反而成了争议点。”
“必须回应。”顾逸尘语气坚定,“否则口碑会持续下滑。”
洛倾颜深吸一口气,立刻召集核心团队开会。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两件事。”她在会上清晰地分配任务,“第一,收集所有争议点,进行分类整理;第二,根据这些反馈,评估哪些内容需要修改,哪些可以保留。”
分工明确后,团队成员迅速行动起来。有人负责舆情监控,有人联系数据专家协助核实宣传片中的具体数字,还有人开始着手修改脚本草稿。
一天下来,初步整理出三个主要争议点:
宣传片中提到“亲子用户增长率高达230%”,部分观众认为该数据过于乐观。
有一段关于家庭互动游戏的画面被质疑“摆拍感过重”,缺乏真实感。
片尾引用的一句“每个家庭都值得被温柔记录”,被部分网友解读为“贩卖焦虑”。
洛倾颜看着这些总结,陷入思考。
“数据方面,我们需要请第三方机构出具权威报告。”她说,“至于画面感的问题,我觉得可以恢复一部分最初策划案里的纪实镜头,增强真实感。”
顾逸尘点头:“另外,结尾的那句话虽然初衷是好的,但表达方式确实容易引发误解。我们可以换成更贴近生活、更有共鸣的表述。”
“我来改。”洛倾颜拿起笔,“比如改成‘记录每一次温暖的陪伴’,听起来更自然,也不会让人觉得被营销。”
第二天,他们将修改后的版本交给专业审核团队,并安排了一场小型试映会,请了几位教育心理学专家、家庭教育博主以及普通家长代表观看样片并给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