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决定先尝试常规手段。
“有没有人在旧文档里见过类似的描述?”她在团队群里发了一条消息。
片刻后,一名实习生回复:“好像在一个老项目的备份文件夹里见过一份论文草稿,标题好像是《跨代系统兼容性研究》。”
洛倾颜立刻调出那份文档,快速浏览后发现,其中确实提到了一段与当前问题极为相似技术演变过程。
“这是个线索。”她将文档截图发给顾逸尘,“但我们还需要更多细节。”
“我来安排人整理相关资料。”他说,“你先别急着用金手指,我们还有时间。”
可时间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充裕。
两天过去,团队尝试了多种方法,包括调整线程优先级、重构部分接口、甚至引入新的中间件,但每次测试依然以失败告终。
“这不是普通的兼容性问题。”一位程序员沮丧地说,“更像是某种隐藏的规则,我们还没找到。”
洛倾颜看着汇总报告,心中隐隐浮现出一个念头:也许,只有回到那段技术诞生的起点,才能真正理解它的本质。
她悄悄将“时光回溯之情感共鸣笔”放进包里,准备找个安静的地方进行回溯尝试。
“你打算用它?”顾逸尘站在门口,目光落在她的包上。
“我想试试。”她坦然回应,“如果我们不能理解这个系统的原始设计逻辑,就永远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他沉默片刻,点了点头,“那你小心一点。”
夜晚的实验室里,洛倾颜坐在桌前,铺开一张特制纸张,写下了关键词:
“分布式架构发展史”、“早期多线程处理模型”、“系统兼容性演变”
她闭上眼,集中精神,感受着笔尖传来的微弱脉动。
水晶缓缓亮起,光芒如晨曦般柔和,却又带着一种奇异的律动感。
突然,她的意识仿佛被一股温暖的力量包裹,眼前的世界开始模糊、扭曲,直到一幅幅画面在她脑海中闪现:
1980年代,一间昏暗的实验室里,几位年轻的程序员围坐在一台老旧电脑前,讨论着如何让多个程序在同一台机器上高效运行;
1995年,互联网兴起,一群工程师在咖啡馆里争论着如何设计更灵活的网络架构;
2003年,某科技公司内部会议记录显示,一项名为“分布式计算兼容性优化”的提案正在被激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