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结束后,我给每人发了一份操作手册,叮嘱他们回去好好研究。
接下来几天,我们在试点田里开始试行新方法。翻土、施肥、播种、灌溉,每一步都严格按照系统的指导进行。
为了合理使用能量值,我把资源集中在播种和灌溉这两个关键环节。果然,短短几天,那片田里的苗长得比传统种植区整齐许多,绿油油的一片,惹得其他村民纷纷来围观。
“真的不一样!”王婶蹲下身摸了摸土壤,“这土质看着松软多了。”
“悦娘,你说我们什么时候也能试试?”赵二哥凑过来问。
“只要你们愿意学,随时都可以。”我笑着答。
就这样,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新基地的建设也逐渐步入正轨。
然而,随着种植面积扩大,一个新的问题浮出水面——品质把控。
“悦娘,这批苗虽然长得快,但叶子有点发黄。”春桃拿着一片叶子来找我。
我接过叶子仔细观察,心里明白,光靠系统数据还不足以应对所有突发状况,我们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
于是,我联系了镇上的农业专家张老先生。之前因为赤玉米的事,我们有过几次合作,他对我的种植理念也很认可。
“云姑娘,你这次又要搞什么新花样?”电话那头传来张老爽朗的笑声。
“我想请您来我们新基地看看,帮我们把把关。”我说,“当然,报酬还是以前那样,优质农产品。”
“哈哈,你这张嘴啊。”张老笑得更开心了,“不过我最近确实有空,明天就过去。”
第二天一早,张老如约而至。他在田间转了一圈,一边查看一边记录,时不时还蹲下来拔几根草分析。
“你们这土壤改良得不错。”他抬头对我说,“但光照时间控制得太严了,反而影响了叶绿素合成。”
我赶紧记下他的建议,调整遮阳棚的角度。
“还有,你们的灌溉频率太高了。”张老继续说道,“虽然赤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