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那段因为语言不通和文化差异带来的手忙脚乱,就像刚下水学游泳时呛的那几口水,虽然难受,但只要咬牙挺过去,适应了水性,后面自然就能游刃有余了。
林晚星就是这样。
在经历了最初的“阵痛期”后,她那股子不服输的韧劲儿又上来了。她开始逼着自己走出舒适区,像一块海绵一样,拼命地吸收着周围的一切。
图书馆成了她的第二个家。除了完成正常的课业,她会花大量的时间泡在里面,不仅是为了查阅专业相关的文献,更是为了让自己沉浸在全英文的环境里。她会刻意地去听周围人的交谈,去模仿他们的发音和语调,甚至会厚着脸皮去跟那些看起来比较友善的外国学生搭讪,哪怕只是简单地问个路,或者讨论一下今天的天气。
【主播这是开启了“沉浸式英语学习”模式啊!太拼了!】
【脸皮厚才能吃得够!语言就是要多说多练才能进步!】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未来的英语演讲大神正在冉冉升起(再次)!】
课堂上,她也不再是那个因为害怕出错而沉默寡言的“小透明”了。
一开始,她确实有些放不开。那些外国同学,一个个都像是打了鸡血一样,思维活跃得不行,抢答问题跟抢白菜似的,语速又快又溜,还时不时冒出一些她听不太懂的俚语和梗。林晚星好几次鼓起勇气想举手,话到嘴边又给咽了回去,生怕自己那点“中式英语”一出口就露怯。
但渐渐地,她发现,其实并没有人会真的嘲笑她的口音或者语法错误。
这里的课堂氛围,远比她想象中要宽松和包容。教授们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即使观点有些幼稚或者表达不够完美,也都会给予耐心的引导和肯定的鼓励。
而那些看起来“咄咄逼人”的外国同学们,其实也并非都是故意要“炫技”或者“抢风头”。他们只是习惯了这种开放式的、充满思辨性的学习方式,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乐于倾听不同的声音。
想通了这一点,林晚星那颗一直悬着的心,也渐渐放了下来。
她开始尝试着,在课堂讨论中, 积极地举起自己的手,用那还带着些许生涩和不自信的英语,表达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
第一次开口的时候,她的声音还有些微微发抖,脸颊也有些发烫,生怕自己说错了什么,或者因为口音太重而引人发笑。
但当她磕磕巴巴地说完自己的观点后,却意外地发现,教授不仅没有批评她,反而还认真地听完了她的发言,并且对她的一些独到见解表示了赞赏。周围的同学们,也都向她投来了友善和鼓励的目光,并没有人因为她的口音或者语法问题而露出任何异样的表情。
这个小小的成功,给了林晚星巨大的鼓舞!
她发现,原来,只要自己敢于迈出第一步,其实并没有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