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晨光里的古城:青砖缝里的「蒸菜烟火」
??八月初十的清晨,房车停在正定古城南门外,车门刚开,一股混着肉香与麦香的热气就扑了进来。李可佳揉着眼睛望向城墙上的青瓦——晨光给飞檐翘角镀了层金边,城下的农家小院飘着袅袅炊烟,像给千年古城系了条「烟火丝带」。
??骆梓淇背着相机穿过石板路,镜头扫过斑驳的城墙砖——砖缝里长着青苔,却盖不住墙上「正定八大碗」的红漆招牌。推开半扇木门,老板娘王婶正往灶膛里添柴火,松木枝「噼啪」响,火星子溅在青砖上,映得她围裙上的「福」字贴纸发亮,「姑娘们来得巧,头锅八大碗刚上笼,等着看『揭笼彩』不?」
??路过「隆兴寺」照壁时,李可佳忽然想起查过的典故:正定八大碗始于北宋,相传是常山赵子龙率军凯旋时,百姓用蒸菜犒劳将士,八道蒸菜寓意「八方来贺」,后来成了正定人红白喜事的「标配」。眼前的农家小院里,土灶台、粗瓷碗、木蒸笼,像把千年的烟火气,全收进了这方天地。
二、灶台前的「蒸菜密码」:八道碗的「蒸蒸日上」
??七点整,王婶揭开蒸笼布,白色的热气「腾」地涌出来,李可佳蹲在灶台前,看八只粗瓷碗在笼屉里排列整齐——碗口扣着金黄的扣肉,肥瘦相间的肉片裹着酱汁,边缘露出半圈虎皮色的猪皮;隔壁碗里的炸糕鼓成小皮球,糯米皮透着油光,隐约可见里头的红豆沙;还有排骨碗、丸子碗、豆腐碗……每只碗都像件「味觉艺术品」,在蒸汽里散发着诱人的香。
??「八大碗讲究『三蒸三晾』。」王婶用竹夹小心调整碗位,「先把肉炸到金黄,再码碗、上锅蒸,蒸完倒出汤汁,晾半小时再蒸,汤汁收进肉里,才叫入味。」她指了指灶台上的「老汤罐」——深褐色的汤汁咕嘟冒泡,里头炖着猪骨、鸡架、八角,「这汤是祖上传的,每做一次八大碗,就添点新料,比香水还香。」
??骆梓淇拍下蒸汽里的李可佳——她的头发被热气熏得微卷,鼻尖沾着细汗,眼睛盯着扣肉碗不放,蒸汽在镜头上凝成水珠,模糊了背景里的木蒸笼,却让碗里的油花显得更亮。王婶笑着递来双竹筷:「尝尝这扣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咬一口,肉香混着麦香,跟咱正定的古城墙似的,扎实。」
三、农家餐桌上的「八大碗仪式」
??八点整,八大碗摆上木桌——八只粗瓷碗围成圈,中间放着刚蒸好的馒头,雪白的馒头尖沾着蒸汽,像戴了顶「小帽子」。李可佳盯着碗里的扣肉——肉片被整齐地码成扇形,浇上收汁的老汤,撒把葱花,红亮的油花在阳光下闪着光,用筷子一夹,肉片颤巍巍的,油花顺着筷头滴在桌布上,晕开浅褐的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