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稻田晨雾的「鱼跃稻香」
四月初六的西江千户苗寨浸在青黛色的雾里,吊脚楼的飞檐挑破晨雾,山腰间的梯田泛着水光,像层层叠叠的「天空之镜」。李可佳的帆布包斜挎在肩头,跟着苗家阿妹阿朵踩进稻田——湿润的泥土裹住脚趾,稻茬轻划小腿,忽然脚底板一滑,一条泥鳅「嗖」地钻过指缝,惊得她踮脚尖叫,溅起的泥点落在阿朵的靛青裙摆上,染开细小的花。
「稻花鱼要捉尾巴翘的,」阿朵的竹篓晃出细响,指尖捏住鱼鳃提起来,银白的鱼身沾着稻花,「去年秋天放的鱼苗,吃着稻花和露水长大,肚子里全是米香。」骆梓淇举着防水相机蹲在田埂边,镜头里的李可佳光脚踩在泥里,裤脚卷到膝盖,发丝被雾水打湿贴在额角,伸手捉鱼时指尖在水面划出涟漪,惊起的水珠落在镜头上,成了「自然的滤镜」。
当竹篓里的稻花鱼蹦跳着撞出水声,阿朵忽然指着远处的吊脚楼:「看,那是『酸汤妈妈』的家,寨子里的酸汤引子,都是她家传的『子母汤』。」晨雾里的木楼飘起细烟,火塘的热混着酸汤的香,顺着梯田的坡度漫下来,给这场「捉鱼仪式」添了份「味觉的召唤」。
二、火塘酸汤的「子母传承」
正午的阳光穿过吊脚楼的木窗,在火塘边洒下金斑。阿朵掀开陶坛的木盖,深褐色的老酸汤泛着细密的泡,「这坛汤养了十年,每次用都要留半坛,加新煮的米汤续养,就像妈妈带着娃娃,一代传一代。」她往铁锅里倒老酸汤,米汤的白与酸汤的褐交融,像给「味觉的河流」注入了新的支流。
李可佳蹲在火塘前添松枝,火苗「腾」地窜起,映红了她鼻尖的泥点——清晨捉鱼时摔进稻田的狼狈,此刻都化作了「参与感」的勋章。阿朵往汤里丢木姜子——青碧的果实遇热炸开,香气混着酸汤的发酵味,在吊脚楼里织成了「野性的雾」,「木姜子是酸汤的『灵魂铃铛』,以前苗家人上山打猎,摘一把丢进汤里,酸香能盖住腥味,后来就成了离不开的『味觉符号』。」
骆梓淇拍下她闭眼深吸的瞬间:睫毛在眼下投出蝶翼般的影,鼻尖轻轻颤动,嘴角因香气扬起,背后的陶坛上,岁月刻下的裂纹里还嵌着酸汤的痕迹,像幅「时光与味道」的共生画。铁锅里的酸汤开始翻涌,稻花鱼摆着尾巴游进汤里,鳞片在沸水里渐渐透亮,鱼腹的米香混着酸汤的浓,「咕嘟咕嘟」地,把吊脚楼的每个木缝都浸满了「鲜活的香」。
三、长桌宴夜的「米香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