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提个问题。”陈默率先开口,手指敲了敲面前的黄金大米包装,“这袋米上只写了‘营养强化大米’,没提任何‘基因编辑’的字样。如果不是提前知道,谁能想到这是经过基因改造的?”
坐在他旁边的农业局代表立刻反驳:“黄金大米的安全性已经过国际认证,而且标注‘营养强化’已经符合现有标准,没必要特意强调‘基因编辑’,反而会引起恐慌。”
“恐慌源于未知,不是源于告知!”陈默的声音陡然提高,“去年有位糖尿病患者,吃了没标注的基因编辑降糖土豆,结果和降糖药产生反应,差点低血糖休克。如果包装上写清楚了,会出这种事吗?”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林薇看着桌上那些包装精美的食品,忽然发现一个共性——它们都用最大号的字体标注着“有机”“天然”“非转基因”,却把真正关键的“基因编辑”字样藏在配料表最末尾,用比蚂蚁还小的字体印刷。
“我认为,标识首先要‘醒目’。”林薇打破沉默,将自己准备的样品盒推到桌子中央,里面装着三个一模一样的番茄,只是标签不同——第一个用红色加粗字体写着“基因编辑(抗冻)”,第二个把字样放在角落,第三个则完全没标,“我们做过消费者调研,87%的人会忽略配料表末尾的小字,所以必须把‘基因编辑’四个字放在包装正面,字号不能小于产品名称。”
“可这样会影响销量!”一位食品企业代表急了,“现在消费者对基因编辑有偏见,明晃晃标出来,谁还会买?”
“销量不能凌驾于知情权之上。”张野适时补充,打开投影仪展示出一组数据,“过去两年,因未标注基因编辑成分引发的消费纠纷增长了120%,其中30%涉及健康问题。我们制定标准,不是为了阻碍技术发展,而是为了让消费者有选择的权利。”
接下来的几周,会议变成了一场场拉锯战。企业代表们担心销量,农业专家们强调技术安全,消费者代表则坚持“零隐藏”。林薇和张野几乎每天都泡在会议室里,有时为了一个标签的颜色争论到深夜——红色会不会太刺眼?黄色会不会不够醒目?要不要加个警示符号?
转机出现在一次实地调研中。规范小组去了城郊的农贸市场,林薇看到一位老奶奶在粮油区徘徊了很久,最终拿起一袋标价15元的大豆油。她走过去,发现那袋油的配料表上写着“抗除草剂大豆”,却没提“基因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