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库斯撇撇嘴,指尖戳了戳阿罗憾的头巾:“你那琉璃娇贵,离工坊远才好,别被我的钢锤砸坏了。”
阿罗憾回头怼他,胡茬翘得老高:“你那铁疙瘩哪有我的琉璃金贵?得挨着‘灯火区’才亮堂!夜里灯一亮,客人都往我这跑,让你守着钢锤喝西北风!”
巳时的“食肆样板间”里,老钱正蹲在“锦瓷灶台”前调试。
火苗“呼呼”舔着锅底,把他的脸映得通红:“这灶台用锦灰瓷,掺了罗马人的钢渣,比陶灶耐烧三倍。”
他摸着灶边的凸起,瓷面凉丝丝的:“你看这沿,不烫手——前儿我婆娘试烧,手搭在沿上添柴,一点不烫。”
他抬头指了指头顶的“自动排烟锦罩”。
罩子用汉地棉线缠着凉州竹篾,像个倒悬的小伞:“陈太后设计的这罩子,悬在上方,烟顺着罩子走,不像以前呛得人直咳嗽。昨儿波斯商人来试吃,说‘比罗马的厨房干净’。”
越人阿勇正往门框上钉“防火锦帘”。
藤条编的帘上缠着红锦线,像条花蛇盘在门框上:“这帘用越人藤编缠锦线,浸了波斯的防火油。”
他拍了拍帘,藤条“咯吱”响:“跟我们越人堵河堤的‘水闸’一个理,遇火就自动下落——昨儿桑小娥用火折子试了,火苗刚燎着,‘哗啦’就落下来,快得很,比人跑着关帘利索!”
刘妧拿起“锦纸菜单”。
指尖划过纸面,沾了点老钱溅的油星,一抹就没:“这纸浸过波斯蜜蜡,防水,比竹简菜单轻便,还能画插图。”
她指着纸上的米糕图,粉嘟嘟的:“你看这米糕画得多像,比字好懂——波斯商人不认汉字,看画就知道点啥。”
老钱凑过来看,咧嘴笑,露出豁了的门牙:“陛下说得是!前儿有个波斯商人,光看画就点了三笼米糕,连说‘图比话清楚’,还让我把胡饼也画上,他要带给罗马使者尝尝。”
旁边的张二婶凑过来。
手里还攥着揉面的木杖:“我家的胡饼也得画!画得油亮亮的,让越人阿婆看了就流口水!”
未时的“手工艺品街”样板段,阿月带着女眷们正往“锦藤货架”上摆竹器。
藤条“咯吱”响,像在哼小曲:“这货架用越人藤编,缠了汉地棉线,比纯木架轻三成,还结实。”
阿月指着货架间的“锦线隔断”。
线是蓝靛染的,在光下泛着紫:“太后说的,这隔断像织锦的‘分区纬线’,不挡光又分铺——你家的筐和我家的篮,各占一块地,不打架。”
秀儿正往货架上系“锦布价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