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时空科学大会的报告厅里,全息投影正将钟楼装置的三维模型投射在穹顶,七片金鳞的反光在各国专家的脸上流动。江浅站在发言台后,白大褂口袋里装着从五浊镇带来的感应草标本,叶片在不同国家的能量场中会呈现出各异的纹路。她的指尖在虚拟控制面板上轻触,模型立刻分解成楚巫铭文与现代机械结构的叠加态,引来台下此起彼伏的惊叹。
“关键在于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耦合。” 江浅的声音通过同声传译系统传遍每个角落,英语发音里带着淡淡的楚地口音,反而更显独特。她调出亚马逊裂缝修复的对比数据,左侧是陈教授团队用青铜铃铛测得的声波图谱,右侧是 NASA 提供的激光干涉仪数据,两条曲线在 349 赫兹处完美重合,“楚巫用‘声纹调能’时,无意中触碰到了时空能量的基础频率。这种跨文化的科学共鸣,正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核心。”
坐在第一排的俄罗斯 “北极星” 小队领队突然举手,他的皮毛大衣袖口还沾着北极的冰碴。“我们在冻土带发现的青铜镜,与钟楼的镜阵工艺完全一致。” 男人的俄语带着厚重的喉音,翻译器将其转化为柔和的电子音,“但镜背的符文更接近北欧的‘如尼字母’,这是否意味着楚巫文明曾与欧亚大陆有技术交流?” 他调出镜背的扫描图,那些螺旋状的纹路在全息投影中旋转,与江浅展示的楚巫铭文形成奇妙的对称。
林野突然冲到台前,橙色工装服的胸前别着十几个国家的纪念徽章 —— 那是这几天参会时各国专家硬塞给他的。他举起手里的 “跨过时空模拟器”,屏幕上的虚拟裂缝正同时接收来自五浊镇、北极、亚马逊的能量输入。“我们做了个联合实验!” 他把设备连接到主投影,全球十七处监测点的实时数据正在屏幕上汇聚,“中国团队提供楚巫仪式参数,美国输入量子物理模型,俄罗斯补充冻土带地质数据,裂缝修复效率直接提升 40%!” 台下的掌声浪涛般涌起时,他突然发现工装服口袋里的感应草不知何时绽开了小花,在各国国旗的映衬下格外鲜艳。
张译的古籍展台前围满了汉学家,老教授正用特制的荧光笔在《楚巫星象考》上标注,那些用朱砂绘制的星轨突然在紫外线照射下显露出额外的纹路,与大英博物馆藏的敦煌星图完全吻合。“这是公元 751 年的增补痕迹。” 他的激光笔在纸页上划出流畅的弧线,“安史之乱时,楚巫后裔带着典籍逃往西域,与敦煌的占星家交流后补全了这些星图。科学从来不是孤立的岛屿,千年前的学者早就明白这个道理。” 一位戴头巾的伊朗学者突然用汉语说:“我们的《列王纪》里,也记载过类似的‘星象调和术’,或许可以合作研究。”
晚宴的鸡尾酒会上,江浅正与 NASA 的深空探测项目负责人碰杯,水晶杯里的香槟在能量检测仪的照射下泛起淡蓝色的光。对方的平板电脑上,火星乌托邦平原的卫星影像正与五浊镇的地形图重叠,两处的经纬度竟存在某种数学关联。“我们想在火星上搭载微型钟楼装置。” 金发女人的指甲上涂着星空色指甲油,与投影里的火星夜景相映成趣,“用楚巫的‘地脉引’原理寻找火星地下的液态水,你们的感应草能否在火星土壤中存活?” 江浅从口袋里掏出密封的草籽,透明包装袋上的刻度显示其已在模拟火星环境中发芽,引来周围专家们的惊叹。
小周的交流笔记上已经画满了合作意向图,她用不同颜色的线将中国的超导矿脉研究、法国的中世纪炼金术、埃及的金字塔能量场连在一起,每个节点旁都标注着初步的实验方案。“大英博物馆同意共享他们的楚巫帛书残卷。” 她指着笔记上的扫描图,那些用朱砂写就的 “能量引导术” 正在与团队的五怨器数据比对,“下周就派数字化团队过去,用我们开发的‘古文字能量解析系统’,把文字转化为可量化的参数。” 一位日本学者突然递来江户时代的《东方见闻录》,里面记载的 “唐人镜” 使用方法,与芈星回日记里的描述几乎一致。
江浅的房间里,全息投影正播放着五浊镇的实时画面:张译带着几位外国学者在古籍修复室工作,老教授用竹镊子夹着的楚巫笔记旁,放着德国专家带来的纳米级修复工具;林野和美国同行在实验室里调试跨国模拟器,橙色工装服与对方的白大褂在设备间穿梭,像两道流动的光;小周则领着参观团在民俗博物馆,向金发碧眼的孩子们演示感应草如何随着陶埙声变色。
“我们提议建立‘全球时空研究联盟’。” 江浅对着陆续走进房间的各国代表说,指尖在虚拟地图上划出七个支点,分别对应七大洲的关键监测站,“每个站点既保持独立研究,又共享核心数据。比如北极站侧重冻土带能量特征,亚马逊站专注雨林生态与时空的关联,而五浊镇作为枢纽,负责整合楚巫传统技术。” 她调出联盟章程的全息文档,第一条赫然写着 “尊重每种文明对时空的理解方式”,下方已有二十七个国家的代表签名,电子笔迹在屏幕上组成绚丽的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