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桑城内,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压抑。北方曹操大军那冲天的“狼顾煞气”,即便隔着长江天堑,依旧如一块巨石压在江东君臣心头。孙权府邸深处,吴国太看着自己年轻的儿子孙权眉宇间那股难以掩饰的“忧虑之气”与摇摆不定的“君王意志”,不由开口,声音带着一丝历经风浪的沉凝:
“仲谋,先姊临终之际,曾握我之手,以她那凝聚了毕生‘守护江东之意’的遗言相告:‘伯符(孙策)英雄盖世,其‘小霸王之意’横扫江东,却也因此耗尽心力,英年早逝。他临终前曾有嘱托:内事不决,可问张子布(张昭),他之心法稳固,擅长守成,能固江东‘基业之气’;外事不决,当问周公瑾(周瑜),公瑾胸藏韬略,其‘兵家武道’与‘统帅之意’已臻化境,更能引动我江东‘水龙之气’为己用,洞察敌军‘气机’虚实。如今曹贼‘霸者之意’席卷南下,何不召公瑾回府,听其高见,以定江东‘战守之策’?”吴国太的声音中,隐隐透出一股“母仪之威”,试图稳固孙权略显散乱的“心神”。
孙权闻言,眼中那因曹操百万大军压境而略显黯淡的“紫微星气”骤然一亮,仿佛抓住了迷雾中的灯塔。他深知周瑜不仅是帅才,更是江东“水战秘术”的集大成者,其“意”之锋锐,足以斩断眼前这团乱麻。他当即下令,派遣心腹使者,携带凝聚他“焦灼之意”的信物,星夜赶往鄱阳湖水师大营,延请周瑜回柴桑议事。
此时的周瑜,正在鄱阳湖中心一座名为“锁龙潭”的秘岛之上,闭关修炼。此岛常年被浓郁的“水灵之气”笼罩,湖底深处据说封印着一条上古水龙的残魂,其逸散的“龙煞之气”既能锤炼武者的“气”,也考验着修炼者的“意”。周瑜赤裸上身,盘坐于潭边一块墨色巨石之上,周身肌肉线条流畅而充满爆发力,每一次呼吸都仿佛与整个鄱阳湖的“水脉波动”相合。他早已通过自身强大的“感知之意”,察觉到北方那股庞大、驳杂且带着毁灭一切的“战争煞气”正滚滚南来,更从中感知到了曹操那股志在必得的“贪狼吞噬之意”。
不等孙权的使者出发,周瑜已心有所感,推开闭关石门,眸中精光一闪而逝,仿佛有星河流转。他身形一晃,已出现在一艘快逾奔马的“玄水战舟”之上,舟身铭刻着无数吸纳水汽、破浪而行的“符文”,几乎是贴着水面飞行,不留一丝痕迹,径直返回柴桑郡。
鲁肃,字子敬,乃江东“凝意大成”的儒将,其“中正平和之意”与周瑜的“锐利锋芒之意”相得益彰,二人私交莫逆,常有“心法”交流。此刻,他已在柴桑码头感应到周瑜那股熟悉的“气机”,焦急地等候着。
一见周瑜如天神般降临,鲁肃满面愁容,不及寒暄,便将连日来曹操檄文、群臣或主战或主降的汹涌“意念交锋”,以及诸葛亮舌战群儒,以“河洛书院辩才之术”力压江东名士的始末,详详细细说了一遍,尤其是诸葛亮言语间那种仿佛能看透人心的“洞察之意”,令鲁肃至今心有余悸。
周瑜静静听着,面沉如水,他那俊美无俦的脸庞在江风的吹拂下显得有些苍白,但双眸却亮得惊人。他只是负手而立,一股无形的、锐利如实质的“剑意”便从他体内弥散开来,瞬间将鲁肃心中那股焦躁不安的“杂乱之气”涤荡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