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图书馆古籍阅览室的门禁发出轻微的"滴"声。季瑶出示研究员证件时,指尖微微发颤——这张陈墨城生前为她准备的假证件,没想到会在这种时候派上用场。
"《记忆方舟:人类集体记忆保护史》?"管理员推了推老花镜,"索书号很偏啊,您确定是1947年版?"
季瑶点头,余光扫视着阅览室。清晨的阳光透过高窗洒在橡木长桌上,几位学者正埋头于古籍之间。看似平静的空间里,她的左腕胎记却隐隐发热——这是危险的预兆。
"请跟我来。"管理员起身走向特藏书库,"这本书在限制区,需要戴手套查阅。"
穿过三道安检门后,他们来到恒温恒湿的藏书区。管理员在某个铁灰色书架前停步,踮脚取下一本墨绿色皮面书籍。书脊上的烫金字母已经褪色,但依然能辨认出"记忆方舟"四个字。
"就在这看。"管理员将书放在专用阅览台上,"不能拍照,不能抄录。"
季瑶戴上白手套,手指刚触碰到书皮,一阵刺痛就从指尖窜到左腕。这本书的记忆波动强烈得不正常,仿佛有无数声音在书页间呐喊。她不得不深呼吸,尝试外婆教她的控制技巧——想象自己是一块海绵,只吸收需要的信息。
翻开扉页,出版信息显示这本书印于1947年3月,出版社是"真理书局",一个从未听说过的名字。更奇怪的是,版权页上作者署名处只有个月牙形符号,与她左腕的胎记一模一样。
"需要帮忙吗?"管理员突然问。
季瑶摇头,假装研究目录。当管理员转身去整理其他书籍时,她迅速检查书脊——陈凤至的记忆提示她这里可能有暗格。果然,在书脊底部有个几乎不可察的凸起。轻轻一按,一小块皮革弹开,露出里面的微型胶片。
"找到了..."她屏住呼吸,将胶片藏入袖口。
正要合上书本,一段记忆突然不受控制地涌入——1947年的某个雨夜,年轻的陈凤至站在这同一个位置,将胶片塞入书脊。她身后站着个穿长衫的男子,面容模糊,但左腕清晰可见月牙胎记...
"女士?"管理员的声音将她拉回现实,"您的阅览时间到了。"
季瑶这才发现已经过去一小时。她镇定地合上书本,谢过管理员。离开时,后颈的汗毛突然竖起——有人在监视她。装作整理头发,她瞥见角落里有道反光,来自某个读者的单片眼镜。
又是修补局的人?
走出图书馆,季瑶立刻钻进地铁。换乘三次确认甩掉可能的跟踪后,她来到法租界一家老式照相馆。店主徐老是陈墨城生前介绍的,专门处理特殊影像材料。
"哟,这玩意儿可有些年头了。"徐老接过胶片,眯眼对着灯光,"像是1940年代德国产的微缩胶片,需要用老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