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罪犯的嗅觉异常灵敏,追捕组再次扑空。
紧接着,根据一条较为可靠的情报,追捕组又马不停蹄地北上天津。
他们在一座规模较大的穆斯林大寺附近秘密布控,安营扎寨,日夜蹲守,张网以待,准备给可能前来此地的罪犯以突然一击。
然而,整整一周的耐心守候,目标却始终未在视线中出现。
就在此时,新的群众举报线索指向了寒冷的东北。追捕组果断撤出天津,火速转战沈阳、哈尔滨。
干警们冒着严寒,穿行于冰天雪地的街巷。
然而,两条如同惊弓之鸟的“恶狼”,凭借着反侦查能力和灵敏的嗅觉,再次从即将收紧的罗网边缘惊险逃脱。
追捕组随即又追踪至高原古城西宁,在当地警方配合下多方查探,依旧无功而返。
七、 天网恢恢,深挖余罪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案件的重大转机往往出现在意想不到之处。
1992年4月,喀什地区公安机关在例行清查外流人员时,发现一名从库车县来的生意人木扎形迹十分可疑:
行踪不定,花钱大手大脚,且与一些身份复杂的人有接触。公安机关立即对其采取秘密监控措施。
无独有偶,5月中旬,“11·13”专案组指挥部也接到库车县群众的重要举报:库车老城有个叫木扎的生意人,自“11·13”案发后就很少在本地露面,去向不明,且与一些社会上的不法分子交往甚密,行为反常。
两条线索指向同一个人!喀什与库车两地警方立即联动。一个细雨潇潇的清晨,喀什地区公安处干警连夜冒雨驱车750多公里,将木扎从喀什押解回库车。
审讯室内,木扎面色惨白,身体龟缩成一团,眼珠慌乱地转动着,连声哀求:“警察同志,我是冤枉的,求求你们放了我吧……”
“老实交代!你去喀什到底干什么?”专案组干警与喀什同行目光如炬,直刺对方心底。
“去……去……”木扎冷汗直流,结结巴巴,“去买……买枪。”
“谁指使你去买的?!”
“是……是尼扎……他塞给我块钱,让我想办法去搞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