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90年代大案系列 > 第230章 四大名捕,擒获贵州越狱犯—周二全(2)

第230章 四大名捕,擒获贵州越狱犯—周二全(2)(2 / 2)

在乌蒙山腹地的威宁县,世代流传着一句老话:"官家的告示贴不到石门坎,县太爷的威风吓不住抱木山。"

这里的山民们早已习惯用火铳代替律法,用血亲复仇代替官府审判。

海拔2800米的西凉山绝壁上,至今可见当年土匪了望用的石砌碉楼,那些碗口大的射击孔,像极了山神阴森的眼睛。

1949年深秋,当解放军的先头部队抵达牛栏江畔时,他们遭遇的不仅是枪弹。

更可怕的是那些神出鬼没的"山耗子"——当地土匪熟悉每处溶洞暗道,能在百米绝壁上如履平地。

据《威宁县志·剿匪卷》记载,1950年正月十五,上千名土匪趁着元宵夜突袭县城,他们用桐油火烧毁了刚成立三个月的县政府,七名南下干部被吊死在老银杏树上。

直到次年霜降时节,解放军调来三个整编团,采取"铁壁合围"战术,才最终在羊街河滩全歼残匪。

战后清点时,光是缴获的土造武器就堆满了整个县中学操场,其中有明代传下来的火绳枪,也有用汽车零件改造的"土冲锋枪"。

在这片"三不管"地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早已融入血脉。

六盘水市档案馆里,一份1953年的社会调查报告记载着令人心惊的见闻:在龙场镇最偏远的岩脚寨,十五岁以上男子人人腰别砍刀;

哈喇河乡的村民把土匪缴纳的"保寨费"称作"山税",就像给朝廷纳粮一般自然。更可怕的是那些"匪二代"——1980年代严打时落网的悍匪安某,其祖父正是当年被击毙的"滇黔边反共救国军"副司令。

"你问为啥不报案?"86岁的彝族老人阿普木呷坐在火塘边,用烟杆指了指梁上悬挂的猎枪,"三十年前,多管闲事的李会计全家五口,现在坟头草比人还高。"

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凝固着山民们世代相传的生存智慧:看见滚石要躲开,遇见豺狼要低头。

这种深入骨髓的畏惧,让威宁的深山苗寨成了犯罪滋生的温床,直到新世纪之初,有些村寨仍保持着"有事找族长,无事莫出门"的古训。

交通不便,导致公安人员办案效率极其低下,在海拔2200米的雪山镇,派出所的警用吉普车要开上六个小时才能到达最偏远的村寨。

1998年的一个雨夜,当民警终于赶到报告凶杀案的岩脚寨时,受害者遗体旁的血迹早已被山雨冲刷殆尽,只留下围观村民木然的眼神。

最新小说: 鬼媒 天才少女,她是黑暗克星 佑君安 谁伴我封神 识迹 高维崩塌,不愿献身的我提前灭世 锦丝行 芙蓉灯下骨 重生80:靠赶海带娇妻奔小康 重生93:从高考状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