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县招待所的会议室里灯火通明。首长单独召见了何大清和丁克哲。
“小何啊,你今年多大了?”首长亲切地问。
“首长,我今年四十六岁。”
“正是干事业的黄金年龄。”首长点燃一支烟,“你们昌平的发展模式很有借鉴意义,特别是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效应和农村的集体经济模式。我这次来,就是想亲眼看看,亲耳听听。”
何大清详细汇报了昌平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基础设施建设,到惠农政策,再到科技创新的扶持机制。首长不时插话询问细节,笔记本上记满了要点。
谈话进行到一半时,首长突然对秘书说:“把那个小王同志也叫来。”
何大清心头一跳。王泽是他的女婿,也是县里重点培养的年轻干部,这次县里上报他接替丁书记。他没想到首长会知道王泽,更没想到会在这个时候点名见他。
王泽很快赶到,他今年24岁,虽然年轻,但显得干练而沉稳。首长打量着他,突然问道:“听说你带队去香江引进了精密机床?”
“是的,首长。“王泽声音清晰,”我们历时三个月,与D国厂商反复谈判,最终以市场价七折的价格引进了三台高精度数控机床,现在已经投入生产。”其实机床是何大清从境外顺的,而厂商则是尤正义找人扮的,王泽按何大清的剧本,带领各部门人员在香江把程序走得周密。
首长眼睛一亮:“好!年轻人有魄力!”他转向何大清,“你们昌平不仅经济发展得好,干部培养也得力啊!”
接下来的五十分钟里,首长与王泽就县域经济发展、国有企业创新、思想领域建设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王泽脑子飞速运转,后背都是汗水,心里暗自庆幸,多亏自己岳父带自己迎检时写材料一点一点的指导自己,自己吸收了老丈人大量先进思想……
“小王的思路很开阔啊。”谈话结束时,首长满意地说,“我们的国家就需要这样思想扎实、有视野、懂经济的年轻干部。”
次日清晨,车队驶向秦家村。远远地,红色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的旋律就传入耳中。村口,秦大海带领村干部列队欢迎。
“首长,我们村实行集体经营、统一分配的模式。”秦大海边走边介绍,“村民住别墅,吃食堂,孩子免费上学,老人有养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