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砂痕里藏惊雷
康熙的手指在奏折上游移,忽地顿在一处墨渍上。这是江宁织造曹寅的密折,禀报的不过是江南梅雨季锦缎受潮的琐事,可末尾朱批的"知道了"三字,笔锋走势竟与三十年前索尼病危时的手书一模一样——而索尼,早已作古二十载6。
"梁九功。"皇帝的声音惊得檐下麻雀扑棱棱飞起,"取戊子年武英殿修书处存档来。"
烛火摇曳间,三筐黄绫包裹的文书被抬进南书房。康熙亲自解开绳结,一封封比对太子近年朱批。当翻到去岁黄河汛情的奏疏时,一滴烛泪"啪"地落在"治河当疏浚入海"的"海"字上——那三点水的提勾,赫然与索尼临终绝笔的"法"字同出一辙。
"索尼的字..."皇帝突然攥紧镇纸,想起三十四年前那个雪夜。病骨支离的老臣强撑病体写下《请立太子疏》,最后一笔未竟便呕血而亡。而此刻,这缕本该湮灭在时光里的笔意,竟在太子的朱批中借尸还魂。
二、墨色深处的博弈
毓庆宫西暖阁里,石静娴正蘸着朱砂批阅刑部案卷。忽听窗外传来三长两短的鹧鸪声——这是与胤礽约定的紧急暗号。她刚把密信塞进茯苓糕,就听见梁九功尖细的嗓音:"太子爷,皇上召您即刻往武英殿鉴书。"
满架典籍前,康熙状似无意地推过两幅字:"保成看看,这笔法可眼熟?"左边是索尼的《陈情表》,右边正是她昨日批的漕运折子。石静娴后背霎时渗出冷汗,忽瞥见窗边金丝笼里的鹦鹉,计上心来。
"儿臣愚见,这转折处的力道..."她故意提高声线,那学舌的畜生立刻叫道:"索尼!索尼!"康熙神色微动,却见太子含笑执笔,在宣纸上挥就"水"字:"父皇细看,儿臣习的是董其昌的绵里藏针,与索尼大人的金钩铁划岂可同日而语?"
烛光恰好将她的影子投在《古今图书集成》上,那佯装镇定的手指,在暗影里抖得像风中秋叶。
三、千层糕里的生死时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