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让整个房间的空气凝固。陈立峰盯着李坤在9:37离开小区时抬头望监控的画面,终于明白那个细微动作的含义——他在确认自己的伪装是否完美,却不知道,每一次刻意的抬头,都在监控里留下了无法抵赖的印记。
李坤的日常轨迹在监控拼图中逐渐清晰:每周一、三、五早8点,他会站在自家窗台,用手机拍摄201室的阳台;8月15日那天,他穿着与案发现场同款的运动鞋,在小区快递柜前停留17分钟,只为观察李曼莎签收包裹的模样;甚至在案发前三天,他特意绕到18栋楼下,借着帮老太太拎菜的机会,确认201室的防盗门没有安装猫眼。
"他不是临时起意。"陈立峰把李坤的行动路线在白板上连成红线,每个节点都标着精确的时间,"从8月1日到9月10日,他共32次出现在18栋附近,其中17次穿着与案发当日相同的藏青色工装——那不是巧合,是他刻意营造的'维修人员'形象。"
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发现来自物业登记系统:李坤曾在8月20日拨打物业电话,谎称"18栋2单元水管漏水",从而获取了201室的户型图。当陈立峰看着那份被圈出"衣柜位置卫生间布局"的图纸复印件时,仿佛看见凶手早已在受害者的生活里凿出了无数窥视的孔洞。
提审李坤时,陈立峰特意带上了监控截图。当画面中自己绕开主路的身影出现在屏幕上,男人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工装裤膝盖处的补丁被揉出细密的褶皱。
"8:20进小区,8:25敲门,"陈立峰敲了敲他频繁回望的画面,"你在怕什么?怕楼上的住户看见你?还是怕陈维的望远镜拍到你的脸?"
李坤的视线突然飘向单向玻璃,仿佛能看见后面无数双审视的眼睛。他张了张嘴,却被陈立峰打断:"别想着抵赖,你走楼梯时蹭到的墙漆,和18栋消防通道的磨损痕迹完全吻合;你躲在二楼拐角时,袖口沾到的墙灰,比整栋楼其他楼层的含铅量高30%——那是201室起火时飘出的有毒粉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