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在经历斩首行动失败以及张婉茹成功转移后,恼羞成怒的情绪在其内部如瘟疫般蔓延。松本少佐更是铁了心要对上海周边的抗日力量展开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扫荡,妄图以绝对的武力优势将抗日火苗彻底扑灭。而陈默,依旧潜伏在日军阵营的核心,凭借头顶词条功能,提前洞察着这场风暴的动向。
陈默在日军高层频繁的会议与密谈中,利用头顶词条功能,如同在黑暗中摸索线索的猎手,捕捉着每一个关键信息。他得知日军计划调集周边数个师团的兵力,采取“分进合击、铁壁合围”的战术,对上海周边的抗日根据地进行全面清剿。不仅如此,日军还准备胁迫大量伪军参战,以弥补其兵力的不足,同时在扫荡过程中实施残酷的“三光”政策,企图从根本上摧毁抗日力量的生存基础。
陈默心急如焚,深知如此大规模的扫荡一旦实施,抗日根据地必将遭受沉重打击。他必须尽快将这一重要情报传递出去,为新上海站和地下党争取准备时间。然而,日军在经历多次失利后,内部防范更加严密,情报传递渠道几乎被封死。
陈默苦思冥想,决定利用日军对文化宣传的重视,策划一场大型的“亲善”文化活动。他以特高课艺术顾问的身份,向松本少佐提议举办一场中日文化交流展览,邀请上海各界名流参加,旨在展示“大东亚共荣”的虚假景象。松本少佐急于通过此类活动安抚上海民众,同时彰显皇军的“功绩”,便欣然同意。
在筹备展览的过程中,陈默巧妙地将情报暗藏在一些看似普通的文件资料中,并设法邀请了与新上海站和地下党有密切联系的文化界人士。在展览开幕前的准备会议上,陈默趁着混乱,将这些暗藏情报的资料交到了可靠之人手中。
新上海站和地下党收到情报后,立刻意识到局势的严峻性。林霄紧急召集新上海站的骨干成员开会,面色凝重地说:“日军此次大扫荡来势汹汹,我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让他们的阴谋得逞。”大家围在地图前,迅速商讨应对策略。
经过激烈讨论,新上海站决定一方面组织根据地的群众和重要物资进行紧急转移,利用熟悉的地形,将人员和物资分散隐藏到日军难以察觉的山区和地道中;另一方面,挑选精悍的队员组成游击小队,对日军的扫荡部队进行骚扰和伏击,打乱他们的进攻节奏。
地下党这边同样迅速行动起来。他们深入群众,宣传日军大扫荡的残暴本质,动员民众参与到反扫荡斗争中来。同时,组织地下党员成立秘密行动小组,在日军后方开展破坏活动,切断日军的通讯线路、破坏补给运输,让日军首尾不能相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