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石头打飞机?帝国的勇士们,让他们见识见识什么叫空中力量!”
一个胆大的东岛军飞行员甚至降低了高度,嚣张地在“冲天炮”阵地上空盘旋了一圈,机翼下的机枪喷吐出火舌,将地面打得尘土飞扬,然后才慢悠悠地投下炸弹,像是在嘲笑这地面上徒劳的“表演”。
炸弹偏离了目标,在不远处炸开,掀起一片泥土。
“狗日的!有种下来!”王大彪气得跳脚大骂,抓起一块石头就想往天上扔,但飞机早已拉高远去。
尽管打不中,但这“冲天炮”并非全无用处。
那惊天动地的响动和弥漫的浓烟,确实给东岛军飞行员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压力和视觉干扰。
他们不敢再像以前那样肆无忌惮地低空飞行,投弹的精度也明显下降了不少。
更重要的是,这隆隆炮声,如同给根据地的军民们打了一针强心剂。
躲在防空洞里的人们,听着外面传来的巨大声响,虽然依旧害怕,但心里踏实了不少。
“听见没?咱们的炮在响呢!”
“大帅说了,这叫冲天炮!吓死那帮小鬼子!”
“对!咱们不是光挨打!咱们也在还手!”
这种“我们也在反击”的感觉,驱散了部分恐惧,凝聚了人心。
这是一种纯粹的“精神胜利法”,但在残酷的战争年代,精神上的支撑,有时候比物质更重要。
为了进一步提高预警的准确性,林好又突发奇想,让陈博文组织人手,搞了个“土味气象队”。
几根木杆顶着布条做的风向标,挂着浸湿的麻绳测湿度,甚至还有人观察蚂蚁搬家……用尽各种土办法,试图分析风向、湿度对声音传播的影响,以便更准确地预测飞机来袭的方向和时间。
这番操作,自然又落入了李墨涵的眼中。
这位“黑风寨首席理论家”顿时文思泉涌,激动得胡子直抖。
他连夜奋笔疾书,一篇《论听声辩位与冲天炮之内外战略意义》横空出世。
文中,他将“听音哨”拔高到“师法自然,天人感应”的东方智慧层面,声称大帅此举暗合“风后握奇经”之妙。
至于“冲天炮”,则被誉为“以土克洋,以弱胜强”的典范,是“不畏强权,敢于亮剑”的黑风寨精神象征,其声势可以“震慑敌胆,扬我军威”,其硝烟可以“迷敌望眼,乱敌阵脚”。
洋洋洒洒,引经据典(虽然很多是他自己瞎编的),将林好这无奈之下的土办法,吹捧成了神机妙算。
一时间,根据地内又掀起了学习“冲天炮精神”的热潮。
“土味防空”体系,就在这种充满着无奈、荒诞、却又异常顽强的氛围中,艰难地运行着。
它打不下飞机,却打出了黑风寨军民的血性与智慧。
它简陋得可笑,却象征着在绝境中永不熄灭的求生欲和抗争精神。
这种精神,或许才是黑风寨面对强敌,最强大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