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父亲点头,朱瞻基便说道:“爹,你先整理些稿子,弄一期娱乐报出来。
首期广告部分就放朝廷的新盐,后面再说明广告板块的用途,让那些商人们明白怎么登广告。”
想起便宜舅舅的事,朱瞻基意识到新盐虽已推广,但仍有不知晓者。
此事对他而言并非好事,既然免不了打广告,他觉得由自己尝试第一次更为妥当。
若让别人卖广告位,第一次恐怕赚不到多少钱。
财帛动人心,只要商人看到其中的利益,聪明人自会带来银钱。
和父亲简略提及广告之事,朱瞻基便不再多谈报纸相关事宜。
既已交由父亲处理,他便不再过多干涉,只需像日报一样,提供所需素材并审核首期内容即可。
一来可使报纸更贴合时代,二来父亲办事还算可靠,他完全可以放心。
张氏对具体事务兴趣不大,只在意能否盈利。
听闻儿子与丈夫商议妥当,确认有利可图后,便抱着猫晒太阳、织毛衣去了。
朱瞻基未见到胡善祥,想起曾答应帮她找个丫鬟,这几日忙碌竟忘了此事。
正欲询问,朱高炽碰了碰他,说道:
“儿子,听说你打算改造应天城平民区的危房及路面,全换成水泥房和水泥路?”
朱瞻基听出这是三杨等人向父亲汇报的结果,对此并不惊讶,便点头答道:“确有此意,不过还没最终敲定。
水泥房和水泥路还需进一步试验,看能否取代现有建筑和路面。”
这是他与周忱商议后的决定,尽管他知道问题不大,但必要的测试仍需进行。
这件事已交给周忱负责。
最近周忱主要忙两件事:一是组建工部下属的新部门——大明第一建设集团;二是完善该集团的基本架构。
工部的在册工匠中,有不少经验丰富的被抽调参与。
再加上管理层的人员逐步到位,各项配置已基本齐备。
朱瞻基这边,温棚建设的工作也被交由这家建筑公司全面负责。
这对他们而言算是首战,而与此同时,周忱主导的另一项任务,便是将水泥交付给工匠们,展开一系列研究试验。
重点是如何将水泥与当下建筑风格相结合。
毕竟,许多事不能一蹴而就。
朱瞻基虽带来了后世建筑的蓝本,但因时代差异,细节上难以完美匹配,这便需要专业工匠解决。
比如,如何满足高层居民的生活需求——供水、生火做饭、厕所使用等问题。
供水并非难事,以大明的炼铁技术制造水管并不复杂,有了水管,再建一座水库,便可将水送至高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