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轻抚胡须,补充道:“赵王,楚国向来以仁政为本,然行军打仗,耗费甚巨。赵国经济补偿,不仅能弥补楚军损耗,更能助力楚国为赵国百姓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至于官员任用,楚国选拔体系公正透明,赵国大臣不必担忧。军队整编,也是为了打造一支更强大、更能守护百姓的武装力量。” 范增的话语,有理有据,让赵国君臣一时难以反驳。
这时,赵国的一位老臣站了出来,拱手说道:“范大人所言虽有理,可我赵国大臣,在赵国经营多年,对赵国百姓及山川地理极为熟悉。若骤然让他们与楚国官员一同竞争职位,恐难适应楚国选拔体系,难以施展自身才能。再者,赵国军队将士,皆对赵国忠心耿耿,若贸然将他们编入楚军,是否能真心归附,还需斟酌。” 这位老臣的话语,引起了赵国其他大臣的共鸣,众人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韩信见状,起身说道:“诸位莫要着急。我有一策,或许可解当下之困。对于赵国大臣,楚国可设立专门的过渡考察期,在此期间,赵国大臣与楚国派遣的官员一同治理赵国旧地,相互学习、磨合。考察期满后,依据其表现,决定是否正式纳入楚国官员体系。至于赵国军队,可先保留部分原有的编制,由楚国将领与赵国将领共同指挥,进行一段时间的协同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增进彼此了解,待时机成熟,再逐步完成整编。如此,既给予赵国大臣和军队适应楚国体系的时间,又能确保楚国政令畅通,实现平稳过渡。” 韩信的提议,条理清晰,兼顾了双方的利益,一时间,大殿内安静下来,众人都在思索其中利弊。
赵桓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犹豫:“韩将军所言,确有可取之处。只是,楚国派遣官员与赵国大臣共同治理赵国旧地,如何确保权力分配公平,不会产生冲突?楚国将领与赵国将领共同指挥军队,又如何避免军令不一的情况?”
项羽目光坚定,直视赵桓:“赵王放心,楚国自会制定详细的治理与指挥方案,明确各方权力与职责。在治理方面,设立监督机制,由楚赵双方共同选派公正之人,监督官员施政。在军事指挥上,制定统一的军令准则,明确主次指挥权,确保军队行动协调一致。若有官员或将领违反规定,定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