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绢上记载的崇祯年间治水案牍在他脑海中轰然展开。《青囊秘录》残卷里记载的零星片段突然鲜活起来:黄河决堤时,药仙李青岚在堤岸支起九口青铜大锅,将千斤大黄投入沸水中熬煮三日三夜,汤药顺着特制的竹筒注入决口处的泥沙,浑浊的洪水竟如被驯服的巨兽,随着大黄的泻下之力改道而行;淮河淤塞时,他带领村民在两岸广种茯苓,以茯苓菌核吸收地下湿气,配合疏浚河道,硬是用渗湿利水之法疏通了堵塞的水道。这些尘封的医案此刻在血绢上化作动态的全息影像,奔腾的洪水与熬煮的药汤在空气中重叠,恍若时空交错。
洪泽湖区域浮现的新脉络尤为震撼。王庚注意到,代表湖水的墨绿色药汁中,竟悬浮着无数微型白术根茎,根茎表面密布细小的绒毛,如同在水中游动的银针。当 “土壅则水滞” 的字迹显现时,血绢突然发出流水的潺潺声,原本凝固的药汁开始模拟水流状态,白术根茎在其中自动排列成八卦阵型,将淤塞的水流导向正确的河道。而 “金燥则水涸” 的训诫出现时,石膏粉末从血绢边缘自动汇聚,在空中凝结成冰晶状的符文,符文坠入药汁的瞬间,干涸的河床竟泛起粼粼波光。
更令人惊叹的是地脉与人身经络的对应。血绢图突然如活物般延展,黄河支流化作红色丝线缠绕在任脉穴位图上,长江水系则化作蓝色脉络覆盖督脉走向。王庚腕间的银镯突然发出蜂鸣,镯身《千金要方》序文的荧光与血绢产生共振,在空中勾勒出完整的人体经络模型。他这才惊觉,洪泽湖对应的不仅是地理上的水域,更暗合人体的 “中焦” 位置 —— 那里正是脾胃运化水湿的关键地带,药仙以白术健脾治水,实则是将调理人体气机的方法,运用到了治理大地脉络之中。
五行药雾在血绢上方翻涌成漩涡,突然如被无形巨手牵引,齐刷刷灌入缓缓升起的锦盒。盒盖缝隙渗出的最后一缕赤色火雾,在空中凝成 “开” 字的刹那,锦盒轰然开启。一股令人心悸的药香扑面而来 —— 那是百年人参的醇厚、细辛的辛辣、黄连的苦涩交织而成的奇异气息,仿佛将整个药庐的灵气都凝聚在了这方寸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