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ba] biquba.vip 天才一秒记住!
张思贞的喉咙发紧,指腹摩挲着书脊上磨损的纹路。那些凹陷的痕迹里,藏着师爷救治瘟疫时染血的手汗,藏着先师翻山越岭采药时滴落的雨水,此刻都化作掌心的温热。他忽然明白,自己接过的不仅是泛黄的书页,更是无数医者用生命镌刻的誓言 —— 是在瘟疫肆虐时逆行的身影,是在深更半夜亮起的药灯,是明知前路艰险却依然握紧银针的手。
"弟子定不负所托!" 张思贞的声音在堂屋中回荡,惊起梁间燕子。他抬头望向师父,看见那双布满皱纹的眼睛里,倒映着漫天晚霞,也倒映着自己坚定的面容。窗外的老槐树沙沙作响,一片金黄的叶子飘落,正巧盖在《青囊经》翻开的书页上,叶脉间的纹路与书中记载的经络图悄然重合,仿佛天地万物都在见证这跨越时空的传承。
蝉鸣聒噪的盛夏,医馆后院的老槐树上,知了不知疲倦地吟唱着。张思贞坐在树荫下的石桌前,手中捧着那本珍贵的《青囊经》,书页在微风中轻轻翻动。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落,在泛黄的纸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仿佛是岁月留下的印记。
白日里,医馆内人来人往,问诊声、抓药声此起彼伏。张思贞寸步不离地跟在苏瑶身旁,眼睛紧紧盯着师父的一举一动。每当有患者前来,他都全神贯注地聆听问诊过程,仔细观察师父搭脉时的神情,认真记下开出的每一味药方。有一回,一位面色苍白、浑身乏力的年轻书生前来就诊。苏瑶眉头微蹙,一边询问书生的症状,一边仔细观察他的舌苔。张思贞站在一旁,默默将这些细节记在心里。当苏瑶诊断为脾虚气弱时,张思贞立刻在脑海中搜索《青囊经》里关于脾胃调理的记载,试图将理论与眼前的病例相对应。
然而,实践远比理论复杂得多。有位老妇人因长期咳嗽前来求诊,张思贞根据书中所述的咳嗽病症,初步判断为风寒束肺。可当他将想法说给苏瑶听时,师父却轻轻摇头,指出老妇人虽有咳嗽症状,但痰液清稀且伴有气短,实为肺气虚寒,需用温补之法。这让张思贞深刻认识到,仅仅照搬书本知识远远不够,必须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细致分析。从那以后,他更加用心观察每一位患者的细微差异,不再轻易下结论。
𝘽𝓲 ⓠu 𝘽𝔸.v 𝓲 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