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述而不着,东西方竟然同理,不知道这是巧合,还是天意。
其后虚空又陆续记述整理数部佛教,让虚空和众道门第一次直视这个叫佛教的宗教与新兴的道教不同之处,甚至于佛教的可怕之处。
相比于新兴的道教,佛教对生死的研究透彻而深远,特别是其自下而上对于底层穷苦黔首的诱惑力,比道教这个自上而下关注贵族个人修养的宗教更有吸引力与扩散性。
特别是中原很少关注谈论的死亡,佛教佛经有系统性的因果论,轮回论,惩恶扬善论,为了恐吓世人,佛经竟然创造出十八层地狱模式。
中原文明对于死亡有三问,一是子路问孔子怎么样祭鬼神?
孔子答:连人都没伺候好,怎么祭鬼神。
子路又问:“那死了以后呢?”
孔子答:“连活着都没弄明白,你管死后做什么。”
孔子其实没回避死后这个问题,他只是希望先把生这个问题搞明白,死的意义永远是虚的。
其二问:
子贡曾经问孔子人死之后有没有知觉,孔子闭口不答,这个问题他如果说有知觉,其家人肯定悲痛欲绝,如果说没知觉,其家人肯定会潦草下葬,不要忘了,孔子的专业就是主持丧葬。
其三问:
庄子的发妻死了,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都哭的死去活来,庄子却敲着陶盘唱歌,弟子问他为什么这么冷漠,庄子说我刚开始也难过,后来一想,生死如春秋,不过是另一场变化,她从无到有,又从有至无的走完这一生,我有什么好伤心难过的。
庄子在《齐物论》中说: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