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批人虽然根本利益跟女真人一样,但是其中不乏一个个小集团,都有自己的私利。
郭淮山的出身和能力都是最适合担任居中调停协调各方利益的角色。
按说郭淮山确实有这个能力,但是他没有动机啊。
杨元嗣暂时是找不到答案的,他对达鲁说道:“你先回驿馆,我不找你你暂且不要再来找我了。”
达鲁摆了摆手,“你也学会了宋人的这些弯弯绕绕,我知道了。”
送走了达鲁,杨元嗣将杨景川刘十三叫了过来。
历史还是朝着不可逆转的方向发展了,辽国应该撑不了多久了,接下来面对女真铁蹄的就是大宋了。
时间已经非常紧迫,有些事情也不得不加速了。
杨元嗣让景川返回登州,从渤海将现有的战马都运到养马岛。
他现在至少需要一万骑兵才能应付接下来的局面, 现有的人和马都不够。
登州现在最大的优势就是人口和财富都充足,步兵的兵源更不用愁,黄铁石那里的民团就是现成的预备役。
杨景川点点头,问道:“阿哥去女真,以前骑兵不少吗?”
杨元嗣笑道:“金国又不全是草原,十三在我身边,一千骑兵纵横塞外也够了!”
杨景川这才放心下来,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也很重。
且不说杨元嗣在府中指挥安排,太极宫中徽宗也是焦头烂额,最近俗务未免太多了些。
但是这些军国大事必须要他亲自拿主意。
徽宗的理想状态是所有的事情有得力的大臣去做,有了成绩全部是官家指挥任命有功。
如果一但有什么差池,那么就要有个人出来背锅了。
这一项业务做的最好的是蔡京蔡太师,其次就是梁师成。
高俅和童贯也是个中高手,现在这几个众臣都集中在太极宫中。
如果杨元嗣看到现在的场面,一定会认为世界是个草台班子的定论适用于所有世代。
这么几个人的决策就可以左右所有大宋百姓的身家性命,实在是讽刺。
关于对金辽的国策,其实最早就已经确定了。
只是徽宗从头到尾就是左右摇摆,自己心里都没有个准主意。
现在不得不面对最后的决断,徽宗反而是立场最不坚定的那个。
至于殿前的一众宠臣,更是各怀鬼胎。
高俅说道:“辽国立国已经有百年,况且现在西京还在手中,上次来汴梁的一万多骑兵大家也都看到了,未必不是为了示威。”
蔡京接着说道:“不论金国还是辽国获胜,对朝廷来说都是新的威胁,不如积蓄国力,整军备战。”
童贯清了清嗓子,也说道:“完颜宗干能够率领一千多骑兵,光明正大的从燕云入关,说明辽国的实力真的已经到了强弩之末了。”
“如果不趁着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拿下燕云,等金国站稳了脚跟,再想北伐就是难上加难了。”
这话正说在了徽宗的心里,他抬起头,睁开朦胧的双眼,若有所思。